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在《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大众文化研究》,《后现代经典影视解读》等通识课程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熔铸理想主义气质,阔大的精神境界,开放包容的心胸,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建美好和谐、安宁稳定的教育精神生态,伦理生态。
问题导向引领课堂教学。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社会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形成对比,分析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请来自农村的同学讲今天农村的生产方式,有无自然经济的影子,偏远地区保留自然经济的模式,说明其存在的原因”等问题引领,在《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用“俄狄浦斯多重主题探究”;“《神曲》繁复的思想含义”;“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引领,在《后现代经典影视解读》课程中,用“经典及其含义”;“后现代及其特征”;“武士、武士妻没有杀人,为什么声称杀人”;“灾难片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引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用启发式、研究式、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射。
运用慕课、微课,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规范课程结构,强化教学重点难点,思考设计教学方法,纯化精湛教学艺术,适应教和学角色的转化。教师理性掌控课堂,学生灵活调整课堂内外时间,转变学习的决定权。比如《后现代经典影视解读》课程,利用电脑、手机,学生在线学习,教师集中辅导答疑,时间安排上自由灵活,线上,线下,宿舍,饭堂,校园内外,学生都可以学习。适应电子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求,学习器具的充分使用,手机,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便快速的文献传递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深化在课内,延展在课外,联系于电子媒体,将学习成果,创造成果上报送终端,再反馈到教师,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中完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