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上级领导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时,就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天都要拿了教科书去课堂上课,我花了多少时间呢? 答案也是一辈子,但由于科技的发展再也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烦了。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全过程作出的总体设计.它是教师学习,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教辅资料,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手段的设定和选择,板书的设计、作业的匹配、课外活动指导的打算,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甚至是对个别学生辅导的安排等.备课的充分、周全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
一个人备课和多人集体备课成效肯定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校为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创设了一个平台——集体备课。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集体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备课前,要制定备课计划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行,我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并以学年组为单位确立了集体备课小组。我们小组首先做了备课计划,如下:
初一年级数学备课组计划
由于本届学生情况较复杂,参差不齐,层次较多。尖子较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甚至有躺倒不学的人,基础一般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教学上打算在全面抓好“双基”的同时,拔出一部分尖子起领头作用,对有学习积极性而基础一般和较差的人给予大力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躺倒不学的人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采用较低难度的作业和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本学期是关键的一个学期。因此,在此学期中,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初一学生,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在工作中注意以改进教法,狠抓“双基”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做好备课工作,按照校长对集体备课的要求,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要定时间、定地点,每次由一人重点准备,先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讨论,这样充分发挥组员的创造性,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学生的预习提纲。备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备学生易错、易忽视的知识点,交流学生中的“亮点”、备试题、备总结交流等等。备课不满足于后续教学的预备,还要把前面教学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备课不满足于仅仅是备有关教材的内容,还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也拿出来讨论,寻求有效的做法;课后, 教师之间可根据上课存在的各种问题,三言两语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
其次,考虑到整个年级还有一些学习薄弱生,他们基础差、学习缺乏兴趣、理解能力不够等特点,作业和考试采取分层的方法(比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等),尤其对其中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采取“日日清”的方法,对“一对一”导学带教学生实行讲解与面批相结合,尽量当天解决问题,做到当天作业出现的错误及时解疑,不使问题积累起来。对这些学生采用较低难度的作业和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的练习、作业、考卷将严格把握,不搞偏,难,怪的题目,重点“双基”的落实,对大部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周周清”、“月月清”的方法,提高整体的成绩。
另外,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们初一数学备课组的计划,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落实,不断调整,切切实实的做好工作,积极向同仁们虚心学习,力争本学期考出更好的成绩。
二、备课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成的,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然而,新教材又是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如何将其价值和精神从文字中提炼出来,这需要我们备课时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梳理、挖掘和拓展,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使之呈现在课堂上,变成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性地活动。
三、备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师生合作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并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认知范围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因此,教师要及时设计好合理地预习提纲,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据可依。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还有利于教师及时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预习提纲的设计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地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等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化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 “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
四、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三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四是要设计哪些环节?
我们认为备课要做到以下环节设计:
① 设计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环节;
②设计学生自学讨论、自我验证、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② 设计学生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环节;
④设计学生实践创新、提高素质环节。
另外,备课中,教师不但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而且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地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总之,教师备课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