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1957年3月出生于房县城关镇,1977年考入华中农学院,1987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他在实验中证实了细菌DNA分子中硫元素的存在,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一定反响。
从贫困山区的农家孩子到名牌大学的教授,从农村青年到蜚声海内外的分子生物学专家,邓子新以他的勤奋和执着,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成功之路。
1977年恢复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邓子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农学院,成为生化系微生物专业的大学生。1982年,邓子新入了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经人推荐,他拜师在世界链霉菌遗传系研究中心霍普伍德先生的门下。邓子新在英国没有辜负祖国、老师对他的期望,发现了链霉菌启动子在大肠杆菌中能起作用,揭示了链霉菌异源基因表达和调节的新内容,赢得霍普伍德先生的信任和欣赏,破例让他立即到东英大学注册,提前转攻博士学位。邓子新只用三年半时间,完成了别人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1987年5月,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辨,戴上了英国皇家博士帽。
1988年5月,邓子新携妻子一起回到祖国。回国后,他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和强化自己基础研究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开展了应用基础性研究,中心课题是丝状细菌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遗传学,但他们的研究进行得很不顺利。
邓子新早在英国时就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细菌的DNA发生了降解,而另一些细菌的DNA则不降解。整个DNA的提取、电泳等过程都是一个人操作的,在同样的环境、操作方法和实验条件下,为什么不同生物来源的DNA会出现降解特性完全相反的差异呢?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新发现得不到同行的认可,一方面由于解答质疑总要花上一年半载,另一方面太新的想法容易被人看成是在“忽悠”经费,所以往往申请了也白搭。
好在邓子新还是个多面手,在微生物分子遗传学、抗生素药物代谢工程和化学生物学领域都作出很有显示度的工作,发展了一系列重要抗生素产生菌的体内外分子操作技术,设计了一系列新抗衍生物,取得了一批抗生素基因簇或其药物衍生化合物的专利。虽然这些工作使他陆续获得了不少经费支持,但他一直“痴心”的这个DNA降解中的谜却得不到经费支持,不得已,他就从自己的其他项目“借用”资金,国内做不成的实验,就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1997年,邓子新和同事已经将有关基因分离出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硫有关。但当时他们第一次拿到DNA上存在硫修饰的证据,那时还没有遗传学、生物化学、尤其是没有化学分析的最终证据,难以服众。
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办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邓子新在此中心组建了微生物遗传学团队,并从武汉来到了上海。交大看重他们的研究,给他们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启动经费,这无疑是项目得以顺利展开的最好催化剂。
2003年,他着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然而答辩没有通过,说明认可的程度很低,但基金委认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项目,因此以提供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基金的方式给了他一笔30万元的资助。这是在非共识的情况下得到的经费,邓子新很感动,因为这毕竟是对他挑战常规的一种鼓励。
邓子新厚积薄发,2004年,他在实验中证实了细菌DNA分子中硫元素的存在。2005年,他的研究团队在《分子微生物学》期刊上发表题为《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的论文。2007年4月、5月、7月和8月,邓子新团队相继在《核酸研究》、《生物化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期刊上连续发表4篇论文。由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进入国际视野。
邓子新偶然了解到,彼得·帝丹教授的实验室做化学结构的水平相当不错,为弄清楚DNA硫修饰的精细化学结构,他便同彼得·帝丹教授商量。他们一拍即合,邓子新派博士生王连荣带着前期工作的材料积累和基础到帝丹的实验室去鉴别结构,在多方努力下其化学结构得以最终鉴定。2007年10月14日在线出版的《自然-化学生物学》期刊上,双方合作发表了题为《细菌DNA大分子上的磷硫酰化》的论文。这一研究成果在化学界和生物界引起了瞬时共鸣反应,国内外的许多权威杂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