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名片
李海根,嘉兴平湖人,原省、市先进示范合作社——平湖曹桥街道大得农生猪专业合作社社长,2012年毕业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分院的首届农民大学生。2014年,对农业情有独钟的他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拆除了1000多平方米面积的猪舍,结束了十余年的猪倌生涯。同年10月,土地流转刚结束,他毅然承包558亩土地,成立嘉兴市瑞丰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现代科技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开启了人生二次创业之旅。
创客故事
养殖与种植虽然同属农业,但是两者之间,却相隔了十万八千里。
“农业是个投入大,但比较稳的行业,今年的市场虽然有些低迷,算除成本、人工等费用,只能算是小赚没赔。今年是我转型的第一年,从养殖业转型跨越到种植业,也算是平稳着陆了。”谈到成功实现转产转业时,李海根笑着说,“这非常得益于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三年的农民大学生学习生活,从中我学到了新型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在转产转业之际,又很幸运地得到了嘉兴市农民学院和市农科院专家们的会诊把脉和精心指导。”
在去年关停了大得农生猪专业合作社后,李海根在平湖市野马村承包了558亩土地,建立了“瑞丰田”现代科技农业基地。其中,在150余亩地上搭建着一个个整齐排列的100米长的种植大棚,200亩左右的土地上种植了大片的秋葵,其余土地用来栽种马铃薯、生姜、西甜瓜、西瓜等经济作物。
“我们的育苗泥一般都要提前一个月准备,你看这些土里种着的都是甜瓜幼苗,我们这一次种了12000株左右,预计用地15亩。我们现在站着的这个大棚覆盖了五层膜,用来对抗冬天的强冷空气。这批甜瓜预计明年4月10号可以上市,比正常甜瓜提早了一个月左右,有市场先发优势,而且每隔一个月左右出一茬,总计可出三茬。”李海根娓娓道来,对自己的农产品状况与市场行情摸得门道清。
李海根是一个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创业者,拥有着实干的魄力和绝对的细心。就拿育苗泥而言,它需要提前一个月准备,筛细、润湿,再加入有机肥,让它变得有营养,以保证幼苗的生长需要。
在广袤的农业基地里,李海根带领记者参观,其中占地35亩的苦瓜已基本收仓,只剩下枯黄的苦瓜叶挂在棚架上。大棚下,一群大公鸡漫步其间,欢快地追逐、啄食着,阡陌纵横间,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
“我采取了种养一体化的新型农业方式,比如,在苦瓜棚下养鸡。”李海根说,“今年5月我试着购进了400余只小鸡仔,在20亩的苦瓜棚下放养,以苦瓜棚里的杂草、飞蛾、昆虫等喂食放养鸡。以前苦瓜棚里每月至少要除2次草,每天的人工费平均每小时20元,而现在鸡可以吃掉棚里的杂草,省下了除草的人工费,一年节省近4000元。鸡的粪便又能为苦瓜增加肥力,1亩地的苦瓜大棚原来要投放5包复合肥,现在只要投放4包就可以了,一年能降低近1万元的苦瓜管理成本。”公鸡放养在苦瓜棚下,成了天然的“勤杂工”,苦瓜棚里的杂草、昆虫等都有了天然的处理器,既节省了除草的人工费,又增加了土地肥力。而这样放养的“苦瓜鸡”,每只都在五斤左右,个头肥硕,肉味鲜美,投放到市场,远近酒店都通过微信平台前来订购。
除了实施种养一体化之外,李海根还采用了套种模式,比如苦瓜西瓜套种,在苦瓜棚下种植西瓜,当西瓜生长时,苦瓜还没到生长期。当西瓜收获结束后,苦瓜萌芽生长,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增加了收益。
李海根是个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平衡的人,今年种植马铃薯时,他采用了稻田免耕覆盖稻草种植技术,在自己发展农业的时候,也顺便解决当今秸秆回收这个棘手的问题。稻田免耕覆盖稻草种植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在水稻收获以后实行稻田免耕,直接开沟,将发芽后的种薯种下,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和管理措施,最后收获鲜薯。“在这过程中需要一些精细化管理,比如种薯必须发芽1厘米后才能移栽,稻草需要覆盖8至10厘米厚,盖上之后还要在面上洒水,然后覆盖薄膜,加强保温、保湿效果,采用该技术种植的土豆每亩最高产量在3500公斤左右,比传统种植亩产提高500至1000公斤。”李海根告诉记者,大棚土豆种植密度更高,且稻草覆盖后经过一段时间会腐烂成钾肥,为土豆提供更多养料,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经过一年的种植,李海根也从实践中悟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今年的种植其实并不算完全成功,我发现马铃薯种植的时候,稻草应该铺得再薄一点,今年的稻草秸秆放得太长,明年应该再把秸秆切得短一点,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在秸秆上铺一层土,这样可以加速它的腐烂。”李海根说道。
目前,“瑞丰田”现代科技农业基地所生产的农产品,都会贴上一份“瑞丰田”的商标和一份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消费者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清楚查询到农产品的成长全过程及生长环境。
信息化、智慧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李海根的农产品买卖也离不开网络信息平台。记者采访时,李海根正巧接到一个预购生姜的电话,李海根告诉记者,他们这些种植户的农产品买卖信息,都会发布到农民信箱(平湖市联络支站)上。只需要一个电话,便可以直接进行买卖联络,十分方便。
“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是十分支持的,我个人投资近600万元,政府还有80余万元的补贴款,将分批补助到账,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并增强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务农信心。”李海根笑着说。
创客谈
李海根说,“我要把这个农场打造成一座‘智慧农业’产业园,探索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转产转业,在保障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确保市民的餐桌安全。”对现代农业充满信心的李海根认为,自己有信心在今年的基础上,做得更加精细,“我们将对农场内的空气、水质、土壤等农业环境以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后凡是从‘瑞丰田’农业基地产出的农产品,都将拥有一份独一无二的‘绿色履历’。我们还将建立农产品配送平台,尽可能减少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走信息化、标准化和品牌化路线,正是他心目中现代农业的“模样”。(通讯员:赵远远 曹飞燕 钱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