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一种非智力性因素。有了良好的情感,不仅能促使人们健康地生活,调适好心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从我们身边所接触的教学实例来看,我们不少的教师,包括绝大多数学生,为了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这块敲门砖,往往热衷于一些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这实质上偏离了语文学习的科学轨道,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呢?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和期望,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师生情感交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这是因为,师生的情感关系,首先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期望,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师生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要求等。当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教师的要求,期望就易为学生接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而师生感情冷漠、隔阂,即使教师有合理、适宜的期望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得到他们的配合,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与学生多沟通,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比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同时教师从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践证明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寓教于乐,调动学习内在学习的积极性。情感的活动功能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通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反之,则趋于减力作用。创设寓教于乐的原则,正在于创设学生快乐、感兴趣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这无疑有助于发挥情感的增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学生充满快乐而富于兴趣进行学习时,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观察,记忆和思维活动也会朝着教学需要的方向积极展开,出现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由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规定的智能操作活动,因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为了避免产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影响,只有从情感着手诱导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消除这种不良的影响,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真正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如根据教材及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手抄报,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读书心得交流展览等,均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再次,阅读教学要注意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能力。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指导学生了解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明确事物的内涵和意义,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尤其是要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的同时,指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如我在教授古代诗文时,对那些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欣赏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优美景象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感受古人笔下的优美景象,在今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从而激发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和意识。对那些同一题材、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作者的作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领悟他们不同情感,并分析其原因。如陆游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如欧阳修、刘禹锡、郁达夫、毛泽东等人笔下的“秋”等。再如,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二段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南村群童吹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贱”之后,适时地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贱”,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名著名篇可以培养起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达到滋润心灵,提高修养,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目标。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完美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也能为他们的习作树立典范。
作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从不同方位、多种渠道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健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要求学生写随笔,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感受,包括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记在本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会变得敏感起来,也会变得“多情”起来。他们会把生活中情感丰富的事理,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去判断,并会产生写作的冲动,自觉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习作已大有改观,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开始关注生活,积累感受,并能在写作中注入自己真实的感情,取得了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更应该珍惜课内的作文前指导,在作文课上教者要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适时地引导学生结合作文要求寻找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进行联想,帮助他们培养写作情感。学生经过了感情的酝酿,会渐渐进入写作情境,当他们文思如潮时,再动笔写作,这样,才能写出有情有色、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事实证明,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文,是很难感动他人的。为此,我们经常通过办刊物的形式汇集学生随笔、作文中好的习作,稍加批改,每两月刊一期,给学生传阅,一方面可以让其他的同学学习,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小作者继续努力,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方法。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我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而是先将有关的背景资料在屏幕上显示,再放映康桥的美丽风光,后听课文配乐朗诵。优美凄惋的乐曲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们仿佛跨越空间,在康河美丽的晚景里体味到作者对康桥真切、深挚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中各种美的因素诸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快感中,荡起了想象的浪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读书有味、读书人情、读书用心的境界,自觉愉悦地投入学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在这里,我觉得有一点还必须提到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诸如书写、朗读、阅读、积累、写作等,而这些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除靠老师的督促引导之外,更多的还得靠老师的丰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渐染。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更主要的则是教师的各方面的修炼,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也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由于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并要寓德育于情感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