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也就是将传统教法中的“学会”要彻底的转变为学法中的“会学”,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供采纳。
一、扩展概念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概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为我们觉得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其实概念里大有文章,它往往起着统领一节课主体的作用也是打开一节课知识仓库大门的钥匙,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深挖概念内涵,扩大概念外延的习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农业生产活动》这节课中,农业生产的概念就基本上揭示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人类(劳动力------投入因素)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自然条件——投入因素,有地域性、季节性),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生产对象、生产资料-----投入因素),以获得所需的产品(产出------自给或商品)。这样利用概念来记忆思路清晰又省力。
二、难点分解法
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知识内容陌生、知识结构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把这类问题一般称之为难点,解决知识难点的方法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例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接触到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北京留民营村的农业生产模式,就可以分解为生态农业的由来、留民营村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就、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等小问题,然后逐个深入思考突破,这样对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掌握得比较深入、全面,遇到类似问题解决起来自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三、学习要善于创新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取得超越,也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事物的新变化,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或者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并能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学习上的高层次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生疑”,在学习过程中疑人所不疑,想人所未想;其次是“多问”,“学问”的含意就是要学要问。巴甫洛夫曾说:“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其实,中学生学习过程值得创新并不复杂,把课本中的文字转换成地理图表、或者把地理图表所体现的地理信息或原理规律用文字进行说明、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重组、构建知识结构、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创新,关键是我们要敢于大胆尝试。
四、探究学习法
要在学习上取得创造性的骄人成绩,必须注意提高自己探究学习的水平,一是要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的知识冲突,二是进行知识的开放型转换,从有关联的知识与无关联的知识之间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例如《国际贸易和金融》这节课学习了全球经济联系的两种基本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但是这两者之间又有事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就可以对两者的关系有比较清楚地认识: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依照商品形式,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一是有形商品贸易,是可以看得见的实物进出口贸易,联合国将其风味食品、化学品、燃料、机械、纺织品等十大类;二是无形商品贸易,交易商品是属于无形的劳务,如运输、保险、金融、技术、服务等的提供与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实物产品或是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统称为国际贸易,也可以看到,国际金融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五、中心发散学习法
学习中遇到知识篇幅较长、知识点零散、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教材内容,记忆起来感觉很杂乱,记忆效果比较差。这时候我们可以就采用中心发散的方法,即围绕本届科学系的中心知识点,以纲目的形式将相关内容向外发散,逐步延伸,就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记忆效果。例如《城市化》这节课我们可以围绕“城市化”这个中心,先理出“概念”、“标志”、“进程”、“差异”等几个纲目,然后再以每个纲目为中心,逐步推进,直到将所有内容一追到底,这样记忆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大家不妨试一试,看效果怎看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