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熊育群:文学湘军南征,岭南文化让创作变得坚实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大学库管理系统

同济大学熊育群:文学湘军南征,岭南文化让创作变得坚实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作家简介熊育群,湖南汨罗人。曾任羊城晚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一级作家,现任广东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空灵飘逸,务虚,追求精神价值

他们的身上都有着浓厚的湖湘文化气质

来到广东之后,才发现“写诗只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

湖湘大地多才子。翻开文学史,粗略一看便知。从欧阳询、李东阳到沈从文、丁玲、成仿吾,可谓群星灿烂。

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六部作品中,湖南占了两席。从此,“文学湘军”声名鹊起。其后,韩少功挑起“寻根文学”的大梁,残雪的小说探索惹人注目,阎真的《沧浪之水》一时洛阳纸贵。

花城出版社前社长肖建国、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花城》杂志主编田瑛、著名散文家李清明、知名小说家盛可以均是岭南文坛翘楚,均根出湖南。他们承受湖湘与岭南两种文化的激荡与交融,他们的笔杆插入岭南大地,他们的想象力在岭南璀璨绽放。

文学湘军在广州。他们,值得关注。

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感谢岭南文化对我精神的哺育

50年前的端午节,熊育群出生在汨罗江畔。这种命里与屈原注定的“缘分”,让他自幼与文学结下了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就是喜欢,能有什么办法呢?”在文学日趋边缘化的时代,熊育群依然将文学当做信仰。

因为一个偶然,熊育群举家迁来广州。掐指算来,他的“文学激情”已经在广州燃烧了足足20年。

20年来,熊育群目睹了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骤变,物质的急剧增长、城市的极度扩张,并没有让他的诗心迷失,而是执意行走在岭南大地,发掘繁华背后的遗迹,倾听历史的回响。他,一个异乡人,俨然成了岭南文化学者。

工科生爱上了文学

“我觉得我的本质是诗人,尽管后来我写散文与小说,但灵魂都是诗人的”。

熊育群的文学生涯首先以诗人起家。早年,熊育群考入同济大学,就读该校王牌专业土木工程。但是,一个从小就燃烧的文学梦想依然未灭,反而越烧越旺。熊育群的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正是完成于他读大学时的一个春天写的。“少年内心的躁动、离家思乡的情绪,自然而然流淌成为一首诗”。

大学毕业后,熊育群按耐不住写诗的激情,决定弃工从文。一个名校工科的毕业生放弃建筑来搞诗歌创作,到底意味着什么?熊育群曾陷入深深的迷惘与苦闷。

“当年,尽管对未来来说很不靠谱,但我却执意去搞文学。我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为了看一个卢浮宫藏画展,我会通宵排队买票。”在他看来,文学是自己血液里的基因。但这一抉择让同济的同学把他当异己分子看,说他不务正业。“在人家眼里我就是很可笑的人。怎么办呢?也许我当不了一个作家,但是我做了一件喜欢的事情,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就这样,熊育群分配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评上工程师后,改行到长沙一家报社,边工作边从事诗歌写作。

应聘来到羊城晚报

1992年,广东组织一次大型的南粤老区行采访活动,熊育群受邀来广东采访。由此认识了一位羊城晚报的记者,得知报社正招聘编辑。当时,正是羊城晚报如日中天的时候,熊育群急切渴望能来这家报社工作。最终,熊育群从1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羊城晚报工作。

和很多外地人一样,熊育群在故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冲撞中艰难度过了头几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融入了这个环境。而他真正走进广东文化并产生研究和写作的热情,是到了梅州、潮州等地之后,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广东是块历史文化的宝地”。他感叹:“潮州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陶瓷、潮绣、木雕、饮食,真是一种贵族式的生活方式。据说农民插田都要插得像工艺品一样,由此可见民间对生活品位讲究到何种程度。”

“中国近代史是从广东开始的,中国走上现代国家之路也始于这片面向海洋的热土。”熊育群表示,这100多年伟大的历史进程以它丰富的遗存、活生生的现场让他欲罢不能。他不辞辛苦跋涉于岭南大地,把自己丢在历史的遗迹,在一次又一次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被一般作家和研究者忽略的细微之处,这些成为他作品中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内容。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