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的美女无数,流传至今的不仅是因为美貌,更因为她们的智慧,且都与邦国安危有关,“褒姒惑周”、“西施乱吴”、“貂蝉祸汉”、“杨妃溺唐”四大美女虽都有倾国倾城之貌,然皆被冠以“惑”、“乱”、 “祸”、“溺” 一类与色相关的贬词,始终脱不了“红颜祸水”、“ 女色误国”的窠臼,更没有人认识到这些女子卓越的才智,她们不仅有倾国倾城之美,更有倾国倾城之“能”,且都在历史上演绎了可圈可点,可歌可叹的悲情故事。其中被《诗经》称之为“哲美”的褒姒,可称的上是中华历史笫一“智而美”的 典例。
《诗经》、《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哲:《说文解字》:“从口析聲,知也。释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知即智通用。哲或从心。悊,敬也。古文哲,从三吉,或省之作喆。”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聪明,有才能。”“知人则哲”,“贤哲所非”, 指人明达、智慧。 《诗经.小雅. 鸿雁》“维此哲哲,谓我劬劳”,哲哲 :明白事理的人。哲在古代,从来都是赞美之词,“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为城,智慧的妇人坏城”,看来“为城”“ 倾城” 都是有智慧的人才可完成的。《诗经》以“哲妇” 命“褒女”, 是赞褒姒之智的。
倾城,指城邦覆灭,具体是讲西周灭亡的。《诗经.小雅. 正月》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褒姒灭亡西周,《诗经》仅限于记史实,并未就此史实冠褒姒以“惑周”、“亡周”之罪,相反却以“哲妇”赞之,时隔二千年,我们当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当还褒姒以公正评判。
《史记,周本纪》:“三年,幽王璧爱褒姒。……褒姐不好笑, ……幽王大烽健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娘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增、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姐,尽取周赂而去”。 西周灭亡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诗经.小雅》“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说的就是这件事,《诗经》记史在前,《史记》记史在后,而司马迁这段记载,用了孔子的春秋笔法,以幽王“璧爱褒姒”讽喻好色误国,却内含“ 褒姒惑周” 的评议,褒姒“倾国”之罪从此坐实。那么,是从什么时候把灭亡西周作为罪责加在褒姒头上?我推断应在孔子儒学方兴之后,因为孔子是轻篾女人的,子曰“唯女与小人难养也”, 此后“红颜祸水”、“女人误国” 故事一再被用来告戒后人,讽喻帝王。用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故事醒省后人,自然成为窠臼。
褒姒灭“赫赫宗周”,是有原因的。褒国因有褒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汉中市以北褒水谷口,建立了诸侯王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百姓乐业,人民太平,虽为南国领袖,却少对邻用兵,秦巴谷地、汉水两岸一直是褒人生养栖息的家园。周幽王时,褒人遭遇周室侵伐,“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国君褒珦,是为周朝大夫,耿直直谏,得罪周幽王,被囚入狱,褒人生活不在再安宁。褒国太后褒姁为免祸,将绝世美女褒姒献给幽王以救国君褒珦。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十四岁的褒姒入宫。周幽王见褒姒,惊为天人。幽王好色,褒姒美丽非凡,因而为色倾倒,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姒于别宫,降旨赦褒珦出狱,复其官爵,尊褒姒为妃。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自此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一连十日不朝。”“周幽王每天只顾与褒姒纵欲淫乐,使她日渐成为周幽王宠妃,不久怀孕,褒姒生下一个儿子伯服,而越来越受周幽王宠爱,褒姒恃宠而骄,时常进谗言诋毁申皇后与宜臼母子,又怂恿周幽王封她为皇后,伯服为皇太子,而周幽王为了讨美人欢心,竟然言听计从,百般宠爱,然褒姒悲情寡欢,难得一笑,《列女传.》:“褒姒不笑,幽王乃欲其笑,万端,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诸侯悉至而无寇,褎姒乃大笑。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不至。忠谏者诛,唯褒姒言是从。上下相谀,百姓乖离,申侯乃与缯西夷犬戎共攻幽王,幽王举烽燧征兵,莫至,遂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太子宜咎,是为平王。”这段历史,足证褒姒被迫以身事周,意存怨愤,心铭仇讎,所谓“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讎结恩信。”是也,虽太后之贵,举国之富,却不能为幽王一笑,可见仇怨海天,以笑倾国,当为久谋,只于因笑倾国,全赖幽王好色,比如醇酒在前,醉死与酒何干,《诗经》:“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幽王夺人土田,夺人女子,陷人于罪,忠奸不分,灭西周者是幽王自己。《列女传. 褒姒.颂》曰:“褒神龙变,寔生褒姒,兴配幽王,废后太子,举烽致兵,笑寇不至,申侯伐周,果灭其祀。”宗周灭亡,实则大功一件,勋在褒姒。褒姒委身幽王,即非有情,亦非有愿,实则情隐伤悲,抑郁寡欢,委曲隐情,无以力摧其国,终以“美”、以“哲”,毁其纲纪,乱其国政,动摇社稷,至于倾覆,为父母雪耻,为褒国伸仇,何其智也!褒姒不仅貌美,而且聪慧明哲。褒姒以智慧“灭宗周”,《诗经》喻其“哲妇”,其赞不谬。
褒姒的家乡在褒国,褒女的身世悲可怜。《史记•夏本纪》: “(夏)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氏,故名褒氏”。褒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城一带。唐虞时为古梁州城。《元和郡县图志》:“终南山谷名褒斜,褒城县城正当褒谷南口”, “褒国,在县东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褒姒出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东周列国志》载:“夏朝末年,褒人的神灵化身为两条龙,在夏王大庭交媾。夏王对此深感恐惧,占卜神灵,得“莫吉”,夏王又占卜神灵,能否把龙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收藏?结果是“吉”,夏王就命人把龙漦装入椟匣,秘密藏之,王室郊礼祭祀, 周厉王想观究竟。开匣失手龙漦洒流污王庭,清之不去。周厉王命宫女裸身跳舞,龙精化为玄鼋。后玄鼋(黑色的大鳖)爬到王府,碰上一个七岁的宫女。周宣王年间,宫女己十五岁,生下一女,宫女害怕,将之扔弃河岸,这个弃婴就是褒姒。一对夫妇以卖桑弓弧、箕箭服为生,发现弃婴将其收养。宣王时,民间传唱童谣:“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听之,便派兵去捕杀卖桑弓弧、箕箭服夫妇,于是夫妇便逃到褒国。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疋之类,转乞此女过门。抚养成人,取名褒姒。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像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姒长大后,姿色美艳,“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这段神奇的传说,内里充满悲情,一则褒女是私生女,二则褒女是弃婴,三则养女招祸危及养父母,其遭遇,已足使人下泪,至于长成,美艳遭迫,人已不堪忍闻。
褒女长在秦巴间,褒地山淸水秀,地灵人杰,一水横贯,美女皆出其间。《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青年樵夫,钟情美丽女子,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法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满怀惆帐的思念愁绪。这是发生在石门栈道边的故事吗?那是褒水淌过的山川,这是发生在温泉氤氲的月亮湾之夜的故事吗?那是沔水荡漾岸边,其实褒沔的水造就了汉江的悠长宽广,女子生其间,得江水滋养,体貌灵秀娇艳,心性灵动聪慧,故而今天的汉中女子肤嫰细白,貌美善歌,娇逸擅舞,顾盼多情。“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杜甫),“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李白),褒姒以“哲美”,填列古今,添锦汉中,《诗经》而外,空前绝后。
褒姒是一种文化,历史上咏诗叠岩。有讽喻帝王的,有鸣屈不平的,有赞其仙颜的,有伤情为志的。“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胡曾),讽喻褒姒一笑,坏城亡国,即所谓“倾城倾国”。这 “倾城倾国”的典故源《诗经.大雅》 “哲”;在古文中从来都是褒扬人的,人性的本质是爱美的,容貌漂亮的美人更胜过江山社稷,就在司马迂时代,这被歪解作女色亡国的“哲妇倾城”,就用于写女子美貌惊艳了。汉宫庭乐师李延年专为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闻听后,欣喜不已,忙于歌肆寻找,这位乐师的妹妹于是被纳为妃,“倾城倾国”自此全无覆灭城邦之意,只有倾慕之意,全天下的人都拿这个成语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娇美,成为绝色美女的赞词。故古汉语语法,“倾城倾国”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全城、全国的人都倾慕其美貌”,现代汉语作谓语、定语使用时是褒义,贬意已荡然无存,这就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褒姒的美貌应受到所有人的羡慕。
褒姒一笑,倾城覆国,太有智慧了,不是大智慧,怎会如此轻而易举,建此殊功呢!需知褒姒是怀着家仇国恨,不得已委身周幽王的,她是痛苦的,悲愤的,唯此一笑,可以解百愁,复千恨,雪万耻。
褒姒一笑,倾国倾城,汉语家族增添了一个美艳的词,中华文化流传了一段美丽的故事,褒斜故道旁,褒姒故里铺,厚积了多少文人雅士的辞章,氤氲了多少哀婉幽伤的丝竹。褒河因之而留名史迹,褒女因之而芳华千载。我辈感慨,褒姒如有知,当不吝放情大笑,褒山褒水,当不惜纵怀豪歌:褒姒“哲妇”,娇艳千年,遗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