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作画注重“以形写神”,今有摹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存世。《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眼珠)。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当时人口语,犹如“这个”,这里指眼睛)。据说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画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后留着眼睛不画。人问其故,他答:点了眼睛,他们就要说话了。东晋兴宁二年建康(今南京)要修建瓦官寺,僧侣向民众募捐,回应不大热烈,顾恺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他不是有钱人,时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兑现捐款时顾恺之要求寺僧准备一面墙壁,他闭门百余日画了幅《维摩诘像》。就差眼睛没完成时,他对僧人说:请打开寺门让民众参观,让第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减到五万,第三天随意。结果闻讯前来的民众使寺门堵塞,很快便凑齐了钱数。经过点睛之笔,《维摩诘像》成为“瓦官三绝”之一,推动瓦官寺发展为南朝大寺。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梁武帝多次命他为佛寺作壁画。《历代名画记》载: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欺诈,虚妄),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本来是夸赞绘画技艺绝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地方的精当语句使内容生动传神。
顾恺之和张僧繇时间相去不远,同被列入“六朝三杰”中(另一人是陆探微),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和顾恺之有关的成语是“点睛之笔”,和张僧繇有关的成语是“画龙点睛”。两者虽一脉相承,语意相近,但毕竟出典不同,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