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淑玲 冯杰)一个来自甘肃的男孩,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之后选择了周口师范学院,带着对记者职业的向往,选择了在他看来离梦想最近的专业——新闻学。在大学,带着一颗想成为“传媒骄子”的心开启了属于他的逐梦之旅。从学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到创办校博文记者站,再到一名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选派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记者。一步步的追梦,一步步的成长,成为大学校园里的
一名新闻战士。
一个学弟说:他有追求,是传媒新生的典范。
一个朋友说:他一直都忙,忙在梦想的路上。
一个老师说:他搞宣传有一套,是个新闻人才。
他就是刘凯,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校博文记者站站长,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记者,兼任中国(河南)高校传媒联盟广播电视界别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校期间,采写作品在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中国广播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河南日报》、《东方今报》、《周口晚报》等众多媒体发表。
追梦——一切从零开始
“我自始至终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人可以普通,但是梦想不可以普通。大学生活可以是忙碌的也可以是清闲的,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简单的规划,精准定位,并通过学习、实践向梦想的职业和生活靠近。”面对记者他这样说道。
大一时,竞聘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学生记者,他失败了。2013年9月,偶然的一次机会,刚刚升入大学二年级的他“偷偷”的向媒体投递了自己的第1篇稿件并被刊登出来,接着有了第2篇、第3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都是地下开展的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向媒体一线编辑记者请教,向学校老师请教。从生涩的“传媒新生”到“校媒人”,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之后,在周口师院团委帮助下,创办了校博文记者站。打电话、传文件,在多次联系后,记者站被多家媒体授权成立了校园工作站。而他一直在跟身边的同学说,这还不够。
“记者站里有着和我一样心怀记者梦的同学,对我而言,最大的成功不是我创办了这个记者站,也不是我个人多少家媒体发了多少新闻稿子。而是看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发挥特长,共同协助,让更多人的梦想熠熠闪光。通过努力,记者站成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会员媒体单位。”刘凯如是说。
筑梦——成长在青奥会
对于今年在南京青奥会做记者的经历,刘凯记忆犹新。“走出去以后才发现你要学的东西很多,当你认为自己可以驾驭一些东西的时候,其实还差的很远。梦想和现实的距离越远就代表着你要学习的东西越多,这是我此次在南京青奥会得到的最大的感触。”
南京青奥会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3000余名记者,他们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轻松,也不像电视上看到的那样风光。差不多每天都是凌晨才能睡觉,早上六点多就得起床奔赴场馆。他回忆,有一天的采访报道工作不够到位,编辑部的老师不满意,当天晚上回到住处,带队的老师开会讨论到半夜三点,确立了责任制,第二天开始的报道工作就很顺利了。
他也有过质疑,有过无助,但从未有过抱怨。每一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嘴里叫苦,心里却叫着劲。“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抓住了这个机会我就要去更好的做,是实践也是对我的一次检验,不怕输不服输”,说到这里,他不由得笑了起来。
有成长,也有挫败。谈及自己的英语水平,刘凯用“憋足”两个字形容。他讲了一个自己现学英语去和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交流的小故事。青奥会的经历不仅是阅历的丰富,也是筑梦的开始。
梦想——让青春发光
“我是幸运的,大学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尽力做最好的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衷”。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青春需要注入梦想的元素。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一路摸爬滚打,他依然坚守着属于他的传媒梦。
20岁是一个筑梦的年纪,更是一个逐梦人追梦的机遇,就像刘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的一样。“道路通往双足所向的每一个地方,我觉得20岁的青春还在,就算是尾巴也要牢牢抓着,尾巴上有调皮的成长。学会积累,学会把青春和未来放在口袋里,探索着前进。心灵所向,道路所向。”
他,想成为一名新闻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