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后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体会,检查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曾任高九九级两个班的数学,由于其中一个班的课长期编排在另一个班的后面,而此班的教学效果优于另一个班,其原因之一是加强了教学后的反思。
一、课堂情景的反思
良好的课堂情景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创造想象力的源泉,课堂情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时应注意对每个环节、学生纪律、精神面貌、动手动脑的速度及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加以一一反思。当学生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时,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语言表达是否有问题,若存在应及时变换形式。如讲解变为提问,调节声量的大小,以激发学生变无意注意力为有意注意。当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正确反应时,反思是否问题提出得恰当,是否达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应变换形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有层次、分阶段、有步骤进行;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景,变式综合,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景中充满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③创设“自求探索性”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景的延伸性,使学生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二、完成某一过程的反思
在良好的课堂情景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会再现一些在备课时未料到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反思,该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是否能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通过反思尽可能把“笨”解法改进为“巧”解法,尽可能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引出推论,使其应用范围扩大,力求概括出模型,收到一为十的效果,使其对结论向其他方向推行,尽量扩大其外部效度,这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更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能和潜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和提高。
三、课后的反思
完成一节课后,应立即回顾在过程中是否有知识的遗漏、口误。若出现应及时做好笔记,在下一节课给予矫正。课后学生提出未懂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教学中某一环节的失误?还是对某一要领未弄清楚所致,分清原因及时加以矫正。对课后学生提出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应思考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四、批改作业时的反思
作业是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批改作业时对①作业完成的真实程度,是否抄袭别人的;②书写过程的严谨程度;③普遍性错误;④个别性的错误。应反思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带有普遍性的在下一节上课前,必须加以纠正,对个别性的即时找来学生加以指正。并作好记载避免以后再产生类似现象。
五、检测后的反思
检测是对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查,也是促使学生加强复习,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根据试卷的答题情况,反思检测时同学们的答题速度,入题的快慢及其检测时的课堂情景,从而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若是知识的遗忘应引导学生掌握记忆规律经常复习;若是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应加强对知识的思维训练,归纳基本方法,使之成为能力;若是对某一概念没有弄懂,应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新加以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若是粗心、计算失误,平时应加强书写规范的教育和消除紧张心理的有关训练。
六:备课时反思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因此,备好课很关键,除按常规要求外,还应反思①学生已有的学习心理;②已掌握知识的程度,基础好、中、差的比例情况;③往年所教这一内容的有关经验和教训;④上一节课后所出现的问题。把所有这些情况考虑在备课当中,使之上课尽量减少失误,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教学后的反思,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弥补教学中的过失,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无疑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