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在教育的沃土上勤奋耕耘,在所教的每个学生的心田里播撒下美好希望的种子,这是我教学的宗旨。”
王德怀教授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籍贯是甘肃酒泉,但是因为生在新疆长在新疆,他从小就受到了维吾尔族瑰丽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一生都与维吾尔语文学结缘。
1978年,王德怀教授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维语专业。由于成绩优异,在毕业前一年,他已经在喀什师范学院里一边上学,一边担任教师。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80年王德怀到扬州师范学校中文系进修现代文学一年, 1984年-1985年,他又前往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在维吾尔研究生班学习一年。1993年,王德怀调入西北民族大学,任教至今。2002年,王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教育部公派到土耳其进行学术交流。
从教的33年里,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王教授坚持学术研究。近十年以来,他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维族民间谚语翻译研究》(2009年12月,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2009 年他先后三次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课题“信誉良好”专家,而该评选的入档率仅为2﹪。2010年王教授还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参事。最近,王德怀教授参与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工作,参加此次验收的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1300多位专家中,有20位专家因为学术成果优异,成果鉴定工作态度认真、评价客观,所提修改意见中肯,被记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鉴定工作信誉良好专家档案”,包括王教授在内,甘肃省共有三位专家入选。这些荣誉正是王教授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的良好证明。
王教授已过了退休年龄,但是作为一名返聘教授,他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回顾从教的33年,王教授有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他感慨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大学教师要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尤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精益求精,更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从而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方法;同时,也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王教授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教学中,尽可能向学生们介绍维吾尔语言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不断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修改教案和讲义,使学生们了解到学术前沿情况,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对学生们来说,在学生生涯中,遇到一位爱教书、会教书的老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王德怀教授在做研究的同时,时时不忘用心教书,他始终把对学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虽然已有33年的教龄,但王教授每次上课前都要备课,翻阅字典更是备课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从教的33年里,王教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现在,这些学生们大部分奔走在建设西部的道路上。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诱惑颇多,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在深深影响人们的心灵。谈到做人和育人,王教授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尤为重要。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贫穷和默默无闻,而是时间的无情流逝。人唯有风华远去的时候,才会知道踏实、恬静的心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年轻时为了达到目的而违心接受、曲意迎合,或者孤注一掷是不堪回味的,唯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做人方面他这样要求自己,育人方面他这样要求学生。他要求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保持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在王教授眼中,认真学专业不仅意味着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好的做事态度。他要求学生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他的很多研究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选择留在西部,为西部的大开发做贡献,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担任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期间,他为学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领导和其他老师的配合下,学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基于他的努力和坚持,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的专业选修课成为了公共选修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积极性。其次,在专业设置上,学院新增了维吾尔语言文学班,这无疑拓展了维族学生的研究方向,开拓了就业途径。再次,在王教授及其他院领导的多方努力之下,学院新增了吐鲁番中学教学实践点,无疑这对学生们的实践实习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记者问王教授,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近几年来又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觉得很具有挑战性时,他淡淡一笑,说其实自己最想做的,只是一个老师,那样会有更多的精力来搞科研,但是当学校需要自己做出贡献时,也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好该做的工作。
时光荏苒,来到民大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王教授与民大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王德怀教授就像一颗大树,已经深深扎根在西北民族大学,他从民大深厚的土壤中汲取营养,也用自己的荫凉回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