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徐州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黄河校区与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产学研创基地,将黄河校区设计改造成产业集聚的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服务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两园两基地”的发展格局。同时,学校在“两园两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两园两基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的探索,同时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地推动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木伟说,学校立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形成了既关注“通用能力”又关注“专业能力”的“双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能力课程是指不同专业开展的专业基础课程,通用能力课程是指为全校学生开设的人生态度、自我健康等课程。学生双能并重,素质大大提高,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双能并重”的课程体系有了落脚点
目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仿真实验室、远程视频教学等资源整合起来,初步建成了拥有120余门课程资源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e学平台”,该平台既囊括了国内开放教学资源,也有全球公开课等免费教学资源。“在我们学校官网上,一点击链接就可以进入e学平台,老师和学生都能很快地使用来及国内外的各类教学资源,很是方便。” 学校教务处处长冷士良说。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学校以“三元融入”为目标重建课程标准,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学校信息管理技术学院就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三元融入”理念,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信管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在08年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虚拟现实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老师林茂告诉记者:“当时是和北京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既然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前景很大,于是我们从09级开始就招收虚拟现实方向的学生,我也是负责教这块的。”
“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则是打通了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途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开设的1—2周认知实习环节获得认知实践,又通过一些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模拟实践,而后通过参加一些企业项目的实际运作来得到项目实践,最后通过在大学生创业园的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完成创新实践。以该校学生创业教育为例,因为缺少平台,此前创业教育只从认知实践到模拟实践到生产实践,而真正的创业实践则无法进行。如今依托“两园两基地”,真实情境下的创业教育有了落脚点,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在基地里真实注册公司,进行创业。
“专业+公司”模式点燃师生创业激情
在“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两园两基地”的基础上,学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劲头大为提升。该学院鼓励老师进入园区创业,实行“专业+公司”的模式,老师依托专业优势创办公司,带着学生一起创业。
这一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点燃了该校师生共同创新创业的激情。短短数年,该校产生了以软件和电子信息专业为依托的徐州市壹贰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15家,以电子商务和新材料开发专业为依托的徐州元芳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6家,以平面和动漫设计为依托的徐州卡洛托普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15家。“现在学校喝的桶装水是由徐州海旭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而这个公司就是由食品科学专业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创办的。” 冷士良说。
据统计,目前入驻“大学生模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已达56家,近期还有10余家企业进驻。绝大部分企业负责人为大学生,共有近160位大学生参与创业,其中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办企业占60%,人数占50%。主要从事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及服务、艺术设计、等产业。从2012年到现在,大学生创业企业营业额累计1018万元,创造利税140万元。
徐州途灵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虚拟现实方向的09级学生唐乃勇创办成立,现在有员工30人,唐乃勇说:“因为公司慢慢发展,场地需求变大,所以公司也慢慢计划着从大学生创业园搬到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公司现在专注于虚拟现实领域的项目研发与制作,目前不仅是北京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长期项目外包基地,同时也是徐工院虚拟现实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创业实践倒逼“六学期”教学改革
如今,徐工院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始“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去年开始,学校正式在2010级学生中实施 “2+0.5+0.5”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该教学模式中,第一个0.5为第五学期,为专业实践阶段。学校通过校企互聘的形式,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开发,让科技园内的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创业创新指导工作,将创业创新课程从课堂转移到科技园,学生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以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为载体进行专业课程实践。
而第二个0.5为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据信息管理技术学院院长朱作付介绍,以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学生为例,在阿里巴巴徐州分公司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以阿里巴巴准员工的身份,模拟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专业实践,需要在3个月的实习期内达到10万元的销售额,才能取得专业实践课程的合格成绩。
在该校推进的“六个学期”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素质教育课程也在慢慢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从2013级的新生开始,学校推行各专业共有课程开设方案,也就是素质教育特色课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总共要修读23门,总学时可达1536学时,上课时间是每周三下午的2点到3点40分。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公益劳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方法训练这两门。冷士良告诉记者:“这些新课程的开设,其实也是我们受到启发之后的结果。11级、12级的学生慢慢地在“两园两基地”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反过来也产生了很多需求,比如创业指导、职业规划上的问题,以前没有相应课程可以给学生指导,现在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也是被学生们推动起来的。”
在此过程中,学院教师的教学思想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林茂老师是学校信息管理学院的教师,带着学生创业之后,他也思考了许多。他说:“原先的上课模式不行了,以前上课,只能进行空洞的说教,或者找一些典型来给学生们鼓励,学生探讨某个具体的企业项目,但老师没有项目经验案例,没什么东西可讲,这就逼着老师去补充知识、改进方法。”
林茂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在08年成立了专业工作室,将专业实践和企业要求结合起来,到现在,林茂老师已经能接收90多名学生到其公司进行专业实训。“有真实案例可讲,又明确企业的要求,教学生也更有方向。”林茂老师告诉记者,“一方面,学生进入园区,能够学到真正的经验,学到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寻找市场、如何发展等等,在企业内的亲身体验比在课堂上的浅显了解强百倍。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在园区内创办企业得到实践经验,结合实例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