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大学库管理系统

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9月经省教育厅审批设立。本实验室立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资源优势、云南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的地理优势、并与南亚诸国相连的区位优势,利用目前实验室与国际合作的基础,以GMS为契机,引进最新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按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顺应国内外有机农业市场需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高原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和能源作物新品种选育,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成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主要工作规划

1.整合现有资源,包括作物资源、设备资源、人才资源等。

2.加快学科发展,提高科研水平。

3.加强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团队。

4.创新管理机制,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向

1.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与利用

2.能源作物遗传改良与利用

3.山地作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特色作物种质创新与高效栽培

三、主要研究内容

以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云南省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契机,进行“作物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下设5个二级实验室: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实验室、杂种优势利用实验室、分子辅助育种实验室、品质育种实验室、高效栽培生理生态实验室。从粮食作物、能源作物、特色作物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魔芋、甘蔗、烟草、中药材、食用菌等作物的种质创新、遗传改良、高效栽培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1.滇型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利用

(1)优质抗病高产滇型杂交粳稻的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

(2)应用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优质高产抗病高原杂交粳稻

(3)粳稻杂种优势及杂种劣势与双亲DNA组合的关系

(4)水稻雌性不育性的研究与利用

(5)云南省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2.能源作物遗传改良与利用

(1)糖能兼用型甘蔗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示范

(2)云南能源薯类作物开发与利用

3.山地作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特色作物种质创新与高效栽培

(1)烟草

(2)中药材

四、开放服务及学术活动

实验室建设期间,将进一步加大联合开放力度,继续保持与菲律宾国际水稻所、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有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云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内,继续保持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并向本校师生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十一?五”期间实验室计划主持召开全国学术会议3-5次,争取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次,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20-30人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5项,实验室设立开放项目40-50项。

五、研究队伍

云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7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20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21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后备人才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占29.8%,具有硕士学位的29人,占50.9%。7.0%人员在50岁以上,33.3%人员在40-50岁之间,59.7%人员在40岁以下。研究人员毕业于日本、英国、韩国的国外大学和国内的北大、中国农大、中国科学院等30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缘广泛。

六、成果目标及水平

1.实验室以建立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平台,以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薯类作物研究所、甘蔗研究所、魔芋研究所、紫苏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将作物学一级学科建设成云南省重点学科,并争取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

2.作物学科现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云南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1个,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硕士点4个。通过本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争取2年内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在本实验室建设期间,争取获得有突破性研究成果4-6项,其中力争3-4项纳入省部级重大成果推广项目,作物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00~120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5~7亿元,并获得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力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10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20以上;出版学术著作3~4部;申请专利1~3项;力争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7项。

4.通过建设,进一步培养及引进高层次人才,使学科团队力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授达18人,副教授达25人,博士30人,其中10人进入国家或省部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招收12~15名博士研究生,70~80名硕士研究生,2~3名留学生,共计培养60多名博士研究生,300多名硕士研究生,10多名留学生;

5.加强学科环境建设,培养好的学术风气。注重建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