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缺失不仅是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更与母亲对父亲参与育儿的态度、是否为父亲创造接触孩子的环境密切相关。父亲参与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母亲“放权”。
谈到孩子的抚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不仅仅是母亲孕育了孩子,更有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勤劳、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奉献……这一切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父亲。父亲的形象、父亲的责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儿子“坑爹”……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思考。
记得前年“父亲节”这天,我曾写下这样一条微博:“男人,无论是高官、富豪、明星、精英还是普通百姓,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父亲,都承担着共同的责任;男人,无论事业上如何辉煌,能够怎样地“呼风唤雨”,并不意味着有教养孩子的能力和作为父亲的成功。父亲对孩子来说是惟一的,是孩子永远的学校。”这是有感而发,说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父亲要履行做父亲的职责,在孩子面前要有父亲的样子。
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新作《好好做父亲》中,用大量数据和真实的事例分析了中国普遍存在父教缺失的现象,其中谈到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一组数据:当我们问四国的高中生,你如果有心事和烦恼找谁诉说呢?美日韩三国的高中生都把父亲和母亲放在前五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五位,父亲前五位榜上无名,排在网友之后。
在对全国千余名未成年犯的调查中我了解到,调查所列有关家庭教育的14个方面都是母亲对孩子关心程度大于父亲。而同一调查表明,回答“对你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的有39%,“母亲”是22.5%;回答“对你产生正负面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的有11.9%,“母亲”是8%。在孩子看来,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父亲都大于母亲。而且父亲在文化程度、职业地位等方面都高于母亲。通过这一群体我们看到,父亲在教育孩子中有很大的优势,但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则明显偏低,不能说不是孩子教育中的一大缺憾。
造成这种缺憾的不仅仅是普遍存在的“男主外、女主内”之类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更与在家庭小环境中母亲对父亲参与育儿的态度、以及是否为父亲创造接触孩子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父亲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一个前提条件是母亲“放权”。
首先,充分认识父爱决非母爱所能替代。以往的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具有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表现在人格发展、未来志向、人际交往等方面。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问题并不明显,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专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如今缺少父爱的中小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常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心理严重、意志薄弱等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缺位”使孩子很少感受到父亲的疼爱和影响,加上幼儿园、小学里的教师大多是女性,孩子生活的圈子里缺少成年男子的榜样。于是,我们时常看到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男孩性格柔弱,而许多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出焦虑和无所适从。这类问题进一步表明,父爱决非母爱所能替代。
其次,无论母亲多么能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要大包大揽,一人独做。常有母亲说,“他爸忙,孩子的事就不用不他操心了。”有的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都少,久而久之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形象渐渐模糊了。妻子体贴丈夫,怕孩子给丈夫添麻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教育孩子不同于干家务。鼓励丈夫当“甩手掌柜”,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是剥夺了父亲了解孩子的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的权利。母亲在为孩子辛勤付出的同时,忽视了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存在、接受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父亲成了孩子的陌生人。
所以,无论父亲有多忙、离孩子有多远,做母亲的都要积极创造父亲与孩子相互了解、彼此沟通的条件,尽可能拉近孩子与父亲的心理距离。比如在彼此的生日或其他重要的日子,提醒他们相互祝愿;在节假日安排一家人共同休闲娱乐、承担家务,尽可能把孩子的事“让权”给父亲,保障父子有更多的共同时间;分别敦促不在一起生活的父亲和孩子定期跟对方通个电话、寄张照片,利用网上视频、聊天工具等进行父子交流,让孩子把高兴的事、烦恼的事通过各种方式与父亲分享等等。无论父亲在哪里,母亲都要尽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天都能感受得到父亲的存在,当好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高墙”。
当然,父亲不“缺位”关键还在自身。要把教育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做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个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工作是男人应具有的职业精神,但是父亲的角色特点也决定了既然有了孩子,就要依法履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义务。切记: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履行父亲职责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心中有孩子,肩上有责任,便能以符合自身特点的特殊方式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妇女报》 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