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是天津师范大学的一个重要实体研究机构,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前身为成立于1999年的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以欧洲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历史问题为关注点,在全国率先倡导经济-社会史学科。我们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已历经十几年,并形成自身的一些特色:“一个重心、两个交融”,即以西欧向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为重心,实现经济史与社会史的交融、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交融,坚持人文的、大众的和整体的历史观。
经济-社会史在西方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目前已成为西方史学界的重要新兴学科。它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从社会整体上和长时段的大趋势上研究和说明问题。在我国,整合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试图从整体上探讨西欧和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问题,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正式推出该学科,较为系统和深入的介绍和探讨该学科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探讨如何将其本土化,则是近几年的事情。2000年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主办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天津),2001年我校与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携手再次成功主办了“经济-社会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天津盘山),提出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入和建设问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有关研究机构及商务印书馆等一批著名学者到会,大会对天津师范大学的学者勇于开拓历史研究领域,紧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率先倡导与尝试经济社会史学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对大会作了专题报道;中国社科院的《世界历史》杂志除做专题报道外还刊出大会专题论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文集(2002年版),更是集中反映了大会学术成果以及西方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这些学术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共识。
天津师大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不仅在全国率先倡导经济-社会史学科,而且身体力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作品富有学术前沿性、中外史学交融性和关照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现实性等特点,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如:侯建新教授《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1991年),又如:侯建新教授主编的《经济-社会史丛书》(第一辑,5种,2001年),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欧、日本和中国的社会转型的不同侧面,分专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侯建新教授《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龙秀清教授《西欧社会转型中的教廷财政》、田涛副教授《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杨薇副教授《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等。侯建新教授出版的另一部专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2002年)则是一部实证型研究的经济社会史,该著以中国史为主并与英国史比较,被称为《现代化第一基石》(该著以英国为主与中国比较)的姊妹篇。王亚平教授《权力之争:中世纪皇权与教权的关系》(1995年)、《修道院的变迁》(1998年)、《基督教的神秘主义》(2001年),以及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欧洲中世纪的生活》(德文译著),则反映了该中心西欧宗教文化与社会转型方面的研究成果。由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文集,不仅选刊国内学者的19篇精心之作,同时,在征得有关国外学者同意后,选译和编辑了西方学者经济-社会史的部分论文和相关资料,大多是近年来本领域的代表之作,还包括从网上下载的牛津和剑桥两所著名学府经济-社会史课程设置、“学术讨论班”(seminar)的专题目录,以及我们与西方学者关于经济-社会史概念讨论的往来信件,以助于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经济-社会史学科的理解。近期,又有王亚平教授《西欧法律演变的社会根源》、刘景华教授《走向重商时代—转折中的西欧商人和城市》,《欧洲文艺复兴史•科技卷》(第一作者)等多部专著付梓出版,多项成果获得各级各类社科成果奖,体现了本学科最新学术成果和研究实力。多名成员参与“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二批)中标课题”《剑桥世界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目前我们正式启动了《欧洲文明史稿》系列丛书。
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具有高职称、高学历、方向明、潜力大、富有开拓精神的特点。八名正教授、四名副教授,其中八名博士生导师,十一名硕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6岁,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侯建新教授是连续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作为青年学者,龙秀清教授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这个学术团队一直承担多项重要课题,包括已完成的国家"七五"项目、国家"八五"项目、国家教委“八五”项目和天津市重点项目等;2004年承担了国家"九五"项目、国家"十五"项目、国家级"十五"重点教材,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以及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三项。2005年以来,再度承担国家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显示出高效的工作绩能,良好的学术资质,和高度和谐的团队精神。
研究院还以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学术视野为基本框架,创办了一份贴近社会和生活、反映该学科国内(也包括少部分外国学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自2004年上半年推出第一期,目前已经出版四辑。该刊物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先后出版,使之成为推出我国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成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桥梁;而英文版则成为外国学术界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的一个窗口。刊物在国内引起了学界的较好反响,享有较高声誉。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曾专门来信,对《评论》予以较高评价。中心不断与相关学界同仁沟通交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在办刊定位、栏目设置、内容编排、稿件编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刊物更好的立足学科前沿,又与社会现实相关照。
此外,为加强与国外大学相关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研究院定期邀请国际国内史学名家讲学访学,半学期不少于3-5人次;与英国的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校的历史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国内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平均1-2年开一次国内或国际会议;每年派出一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出国进修访学。中心近年译介了一批西方经济-社会史方面的名著,同时进一步系统总结和规范该学科的理论、方法,加强对这一学科特色的把握,推进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2009年我中心侯建新、刘景华教授受邀出席“第一届中英英国史学术会议”。2010年,侯建新教授受邀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历史系及法国凡尔赛大学历史系访问,并就今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及硕士研究生交换培养项目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
2002年,“经济-社会史”学科被列为天津市“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本学科再度被列为天津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获批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2009年欧洲经济-社会史学科图书资料中心获得天津市图书资料专款资助。“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学院世界历史学科获批博士一级授予权。较雄厚的资金投入为我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为我们下一步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建成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心专用资料室,数据资源库已有上千部作品入库,并建成数据资料目录检索系统。
“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全体成员将会不断努力,在学科理论和方法建构以及实证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为中国的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为史学界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为历史学社会价值的实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