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怎么了?
“孩子回家就守着电视或者电脑,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说上几句话,还是被我们追问着给挤出来的”一位家长在家长会后这样对我说。
“我们给孩子能提供的只有物质上的了,至于精神和学习上也就了解那么一点,所以和孩子交流起来很困难,更不敢多谈学习了,有时成绩出来了,明知不好却都不敢问,好多次一提到成绩就不欢而散,孩子甚至还哭。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可还说我们不关心她,不了解她。”一位母亲在单独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既着急又无奈地和我道出心中的苦恼!
上述经理代表了现在很多为人父母者的一个共同难题——“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和大人说话了?那个小时候和爸妈无话不谈的好孩子究竟怎么了?
作为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听从学校班主任的提示,坚持“两手抓”,从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同时,丝毫不敢放松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孩子交流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摆出大人的架子,生怕一句话不合适影响孩子的心绪,无法收拾。但煞费苦心之后很多却是,要么大人失去耐心,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要么陷入被动,唯孩子命是从,好像给孩子的东西越来越多,但他的心却似乎愈来愈远。
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大人是否真的和孩子没了共同语言?孩子真的是越来越不爱说话了吗?还是出了什么别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提示我们:“精准的描述常常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解决办法。”在看待孩子的问题上,不应只限于一些表面问题,想着他们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往往狭隘层面的分析,可能无形中隐去了家长的真正责任。
原因初探
综合分析,中学阶段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学习成绩、网络、异性交往等等,但作为家长因素,作为与孩子最直接的接触者和共同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应当有能力去解决好这一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好与孩子交流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呢,我们莫不如冷静地回顾一下孩子成长经历中与孩子关系的变化历程,从中找到新的答案。
人的语言及行为,从内容到形式,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到一、两岁,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主要从与父母的对话和直观感觉中习得,而最初判断自身言行正确与否也主要是从父母的眼神中获得;再大一点他们就会向大人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怎么样”的简单而又不失趣味的问题让我们应接不暇,大人成为连接孩子内心与世界的桥梁,孩子也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在上学后孩子接触的范围扩大,其社会化进程加速,各种新鲜的人和事涌现在他们面前,但是由于自己如何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未完全形成,所以身边的父母仍是最好的老师和依靠,这同时也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高峰期,正是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期,但此时往往我们对孩子提出的很多问题一开始还能耐心解答,但之后慢慢就失去了耐心,变成了简单的应付,不知不觉中把该全面重视的时期简单化处理,而把视线转向诸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是不是违反纪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就可能形成一种“爸妈只关心我的那些事情,而不是我这个人,他们只想要成绩和面子,我只是他们的工具”的认识,在内心逐渐与大人产生了疏离。
随着孩子长大,亲子双方从对方获得的差异产生的矛盾逐渐变大。孩子越渴望家长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进行交流,希望父母理解、关心他们关心的问题,而父母却不厌其烦地唠叨着成绩、听话等老生常谈的话题。逐渐演变成了双方间固定的交流模式,正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两种对话交流的情况。
此情此景,我们是否应当明白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师长、指导者,更需要能够平等的交流,能从相互内心理解倾听的朋友,如果我们能体会到孩子的这种内心期盼,那么,父母将不再只是干巴巴地看着孩子与电视对话,与网络聊天,而必定能够让孩子曾经敞开的大门再次为我们打开。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现这关键的一步呢?儿童教育学家阿黛尔.法布谈到的第一原则就是学会去体会并承认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能感受到他在与你交流的那一刻的任何感受,而非简单传达你希望他应做出的反应。
这就像我们成年人在经历悲伤、喜悦的事件时,最希望的是什么?不是训诫、不是不顾感受的劝告,更不是立刻正确而全面的客观评价,而是一个愿意深沉于和你相同感受之中的人。
所以,我们应从苦恼中尝试改变。
解决策略分析
学会用耳朵“做工作”
倾听一个人的内心是走进他的第一步,了解他从用心听他诉说开始,赢得孩子的认同,听孩子讲他的故事,而非对他的行为或结果马上做出是好还是坏的评价。
用真诚的倾听来触及孩子心灵深处的世界,让他知道你是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大人!
还原生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学阶段的孩子属于他们的不仅仅只有书本和成绩。给孩子两者以外的关心,让他们感到在获得父母全面的关爱与支持,而非翻来覆去的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比如,可以告诉他们你对网络的兴趣,对新闻与流行音乐与服饰的看法,向他们请教你“不懂”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喜爱向别人展示自我,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这也是他们树立信心与探索新知识的很好源头!从尽可能全方面接触孩子,孩子自然慢慢接纳了我们,当然也包括了你适度方式表达的好好在学习上表现的建议!
三、承认他们的“不完美”,就像客观地承认我们自己一样
完美是大家心中都想要得东西,但是这应当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失败或者落后就把他的未来也一并否定,应当给予他们适时有效的鼓励,“只要生命常青,希望才会常在”,告诉帮助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现在与将来!
四、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大人心中往往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但在内心潜意识中似乎又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长大,所以经常会出现替孩子包办一切的情况,结果是要么孩子很大了还什么都不能自理,要么引起孩子的厌烦,好心却得来了埋怨,弄得双方都不高兴。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轻易干预他们的活动,而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轻易打听,除非他们认可并愿与你分享,那时也是新的开始的时候!
人作为个体而存在,希望展示自身的一切并得到认可,这也是其社会性中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表现,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亲人理解。当然,理解是相互的,当我们觉得做了很多而不被孩子理解时,是否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做一下改变进行新的大胆的尝试,从而构建一个快乐、和谐、真心沟通的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