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又是六月毕业季,转眼间已经走出宣师十六年了,今年适逢宣师百年华诞,在宣师今身“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官方公众号上,读了很多校友的回忆录,他们中有的已过花甲,有的正值壮年,或是单位的中流砥柱,或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或是仍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各领风骚人生同样精彩。找一段没人打扰的时光,沏杯茶,独坐电脑前,理一理思绪,将记忆中的片段拾起,整理出最美好的青春回忆。
关于理想
1998级普师134班是当年统招的两个普师班之一,教师节那天开学报到。当年中考满分805分,我们的录取分数线是712分,我们宿舍的小眼儿考了750多分,当时宿舍8个人能上张家口一中和宣化一中的有4个。我们是最优秀的那部分生源。宿舍8个人,总得介绍下为什么选择师范。刘俊帅和我都是教师子女,可能是家庭影响比较大吧,反正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当老师,考上师范上师范,考不上师范上高中将来考师大,满脑子就是当老师。高思超是从来没体验过住校,求学过程中从未离开过家,在父母的建议下,上师范锻炼下。牛密东家里哥俩,早点读书就业减轻家里负担吧。武智永和孙启龙、王胜伟和我都是村里出来的,跟牛密东差不多吧。最为特殊的就是小眼儿王海峰,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他老爹怕他读大学读的远了,照顾不上他,所以最高分的他被老爹勒令读师范,就是为了分配在当地,近近儿的。结果老天注定的事情没那么容易更改,小眼儿是念了师范,结果读大专接本科考研,最后转了一圈还是跑到北京工行总行做程序设计了。村里的孩子入学时的理想就是工作吧,城里孩子锻炼,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城乡差异吧。
关于选择
如果说上师范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那么上了师范之后我们马上面临着第二次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师范三年?迎新大会上音乐八班我们宣化赵川小伙儿一曲田震的《执着》成为那段时间校园金曲,走哪儿都能听到有女生在哼唱。那年迎新大会上是许桂友副校长头一次没有讲《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三部曲,但是这些典故我们已经从帮教班普师120班的师兄们那里知道了。其实那时的师范生活就是师大的翻版,马林老师的素描班、李军老师的武术队、还有篮球兴趣小组等等各种社团眼花缭乱,刚刚从书山题海解放出来的我们有些应接不暇。还有学生会看起来很神气的,这些都是赤裸裸的诱惑。是该怎么过?正当我彷徨的时候,感谢贾东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选择。不得不说当时师范学校集中了最优秀的学生,有参加自考的优良传统。贾老师任我们心理老师,鼓励我们报考张家口市委党校和北京大学心理系联办的心理学大专自考。我的大专毕业证有着北京大学鲜红印章的,2001年4月拿证,比我师范毕业证还早2个月。感谢贾老师在心理学道路上给我们引路,当时我们班同期有五六个心理学大专毕业的吧。遗憾的是后来毕业后回学校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这个后来不知为何就没有发证。最后的一次大的选择就是师范三年毕业后,是继续上大专还是就业。我的考虑就是学历在职也可以搞,但将来就业会是难点,何况我已经拿到大专证了,就选择了就业。参加了涿鹿县教育局在我校西边平房教室的招聘面试,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西装革履讲得是《荷马史诗》,主考是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王大磊。四月份进行的面试,直到毕业都没消息,以为没结果了。直到2001年9月7日,村里大队书记媳妇儿去我家告诉我妈说学校尹老师让我回个电话。给学校政教处尹立云老师回了电话,他说涿鹿要你,你去不去?我问要几个?他说要三个。我说那名额给我留着,我去。他说那你周一去报到吧。我说好谢谢尹老师。打这个电话是中午十一点多吧,后来我和爸爸一琢磨,周一是教师节,万一县里有活动找不到人怎么办。决定当天去,说走就走 ,到了涿鹿一点多,在鼓楼那里吃饭,等下午上班去局里报到,在人事股等着,当时股长是王启武,苑英华当时在股里。三点多王局市里开完会见面确定我去实验中学工作,王局问我选语文还是生物,当时觉得生物是副科可能不会太紧张,语文要成绩的。但不知道的是去了之后才知道开学两周了,有8个班的生物课在等着我从头开始。现在想想是因为涿鹿教师不够,所以当时参加招聘表现比较优秀的刘洋、关杰和我就成了救火队员,被涿鹿县人才引进了,主角怎么也得自带光环嘛,所以请允许我为自己脸上贴金。当时涿鹿的董丽君没在学校读大专,去了保定读司法大专,但后来也没进入财政序列,这是我比较惋惜的。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生活,选择继续读书的后来有10个左右读了本科,出了2个硕士,今年燕晓春博士该毕业了吧。去年北京培训时小聚了下,说是在财政部等着下一批分房子,准备迎接博士论文答辩来着。
关于传承
宣化师范不搞军训,新生入学后,三年级的体班训练新生队列,三年级的幼师班教歌,音乐班是从我们那届又招的,期间中断了好多年。三年级的一个对口班作为帮教班,负责指导新生适应师范生活。宣化师范队列广播体操比赛,普师班拿第一是我们134班创造的学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当时体22班各种不服。体20班的支峰岗、高彩虹、梁府、刘艳明是我们的教练,教练教得辛苦,我们也学得认真。按我妈的话讲,小时候怕我摔地下就没有让我练爬,所以长大后运动时四肢不太协调。当时怕拉班级的后腿,我和牛密东大中午的去找支峰岗上小课,让他指导我们广播操动作,当时就在男生宿舍4楼最西边的厕所门口空地上练。我到现在只记住支教练一句话,如果宣化师范人都有你们这么认真,宣化师范早闹好了。比赛的时候,当队列进行完的时候,音8班的分数还比我们略高,我们第二,体22班是第三。最后一项是广播体操,当比完以后主持人宣布我们第一的时候,真的很激动,是那种你想象不到的激动,干掉体22班,普师班拿第一你不知道那是多么的荣耀!只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纪念品还是我出去买的,给体20班和体21班的助理教练一人买了个床头夹得那种小台灯。第二种传承是实践周,不上课各种劳动,同学们说是学校的免费劳动力。记得第一次给我们安排劳动就是大夏天清理菜窖。里面的环境啊真是难以描述,极度缺氧,光线也不好,土豆都烂了,一抓手都是粘乎乎的,你们可以自行脑补下画面。要清理干净,累的中午饭都没吃,关键是没胃口。现在图书馆前的草坪就是我们当年种的,负责撒草籽,浇水养护啊。我和小眼儿几个傻缺干完活儿在图书馆前水泥地打扑克,还没玩两把儿呢,就被李桂林老师请到政教处好一顿训,现在想想都好笑。第三种传承是社会责任光荣传统的传承。普师120班从普师108班接过了到宣化区福利院献爱心的大旗,又传承给我们。每到周末,全班打着大旗,去福利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陪小孩玩。那是我们第一次平等的审视孤寡和残疾,以前见到都是躲着走或者觉得自己比他们高人一等。社会责任也许就是那时候开始萌发,后来入脑入心吧。师范是学做老师的地方,那时候好学生的习惯,学校好的风气后来随着扩招等原因,有所淡化或者丢失吧。
关于活动
宣化师范的支部活动是有声有色的,在班里记忆比较深的就是王胜伟和武志勇表演的《七根火柴》,当王胜伟喝了一大口水,我们还在纳闷他不会真的喷吧,结果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那一大口水全均匀地喷在了武志勇的脸上,武志勇扮演的牺牲的小战士看着表情就难受,但是演员的修养还是战胜了脸上的不舒服,没有睁开眼。除了表演的哥俩儿,全班笑场。三年师范我参加了口语社的活动,1999年宣化师范承办了市委宣传部部署的国庆口语专场,在张家口市工人文化宫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演出,终场后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乔登贵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那是我第一次和市领导握手。在校广播站呆了近三年,兄弟姐妹们有朱丹、朱丽华、李艳等,还有大同的一个小伙子,都处的不错,学到了不少东西,刘伟后来是我们的站长。宣化师范的辩论赛我还得过优秀辩手,可能当时表现比较好,赛后好长时间有一次楼道里听两个女生说这就是那个优秀辩手啊,好像是也不过如此。生活当中的我很普通,又不帅,不多金,没有场上舌战群儒时的潇洒,当年最爱看的就是国际中文辩论赛,喜欢路一鸣,喜欢南窦(文涛,锵锵三人行主持,石家庄人)北崔(永元)。先是参加过宣化区电视台主持人的笔试面试,成绩排在前面但是因为形象不适合上镜,没被录取,受了刺激;后来又参加过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应试,我和张北师范的刘什么来着是专业的前一前二,后来就因为没有张家口市区户口,都没有被录取,还记得建国路张家口广播电台门口的黄榜。
关于卧谈会
卧谈会这个词我不知道辞海或者百度词条上有没有,或者就是我们当时自创的一个词,指的是熄灯到入睡之间的这段时间,大伙儿最宝贵的一段时间,聊收获,聊糗事,聊女生,聊八卦,唱歌。当然这一切都得和尹立云老师和杨翠生老师带领的学生会打游击,被逮住了(是)要扣班级的量化分的。高思超每次查寝回来是我们最放松的时候,证明老师已经回去睡觉了。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那次好像尹子平和尹立云老师都在,回马枪杀得我们措手不及,最后被拉到宿舍楼底下训了有一个小时的话,讲啥忘了,只记得那晚上的月亮真圆,月色好美。卧谈会最值得回味的是每年开学,特别是寒假开学的时候,刘俊帅会从家里带一布兜子核桃,两个一对,棱对面一捏,那天晚上谁也顾不上说话,光顾吃了。真的是一兜子也许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吃完了,学生会在外面时不敢吃,等他们走了快乐的开吃。那天半夜上厕所的时候,踩到地上都是擦擦的声音,就像走在满是树枝的森林,那感觉只能回味了。夏天也在启龙家带回过好多西瓜,但是不能在卧谈会晚上吃,乐趣不一样。
关于爱情
师范的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美好时光。好学生的爱情发育慢,大多数人没有谈过恋爱,最多就是互有好感的、懵懂的友情吧。班里几个同学一起出去玩,拿着团委卖的一元电影票到工人文化宫看个电影,最多坐的近点、回来大北街吃个包子也就这样。好多东西我们真的很腼腆,当时写个诗都是很浪漫的,喜欢汪国真,喜欢舒婷,喜欢戴望舒,最喜欢的普通话的老师名字忘了,记得老师说有时间领我去医院查一下是有鼻炎还是嗓音天生有磁性,不久老师调到上海,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2009年我在市四医院做了手术,是有息肉,证明老师是有眼光的。追了士卿,结果还不如好朋友时能一起出去玩,最后一场电影看的是《星语星愿》,散场出来时宣化世纪广场上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广场上几架探照灯黄色的灯光照耀着飘舞的雪花,画面很唯美,心里很伤感。班里就成了刘俊帅和赵靖华一对儿,毕业那几年参加同学婚礼较多,我老戏称他们是我和士卿的副产品,当时吴江老师的《有机化学》没听懂多少,只记得这个名词就用上了。后来有一次毛毛急了,说你不许说我们是副产品。第一次吃门丁,就是去他们家聊起来,然后去的是张茂还是民族饭店吃的。但回首过往,我们纯真的爱过,不后悔。
关于老师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宣化师范的老师有许多都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楷模。祁连山老师参与了什么词典还是书的编辑,对于新入学的我们是高山仰止的崇拜。还有音乐8班的班主任老师也很有名,出了钢琴的还是什么课的教材。岳素梅书记很亲切,毕业时找书记写留言,岳书记给我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感受到老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厚望。尹子平书记很有能力,就是感觉有点距离感。安雪丽老师教我们劳技课,很朴实像家里人。田海山和李少峰几个老师是当年刚从河北师大毕业,因为是保送,所以回学校任教,我们是他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学生。报到是在旧的食堂一楼,两张墨绿色钢管儿桌子腿、大理石面儿的饭桌后面坐着老田同志,比我们大7岁还是9岁来着,穿着蓝色小碎格子的真维斯衬衫,带着眼镜,文质彬彬,是我们班好多女学生尤其是老段的梦中情人。我和老田处的最铁了,他分的家属房在操场后边,后来我有一次破门而入在那里休息。他下班回去惊讶地问我怎么进来的,我说你的门往起一提一推就开了,没事在他那里蹭饭。老田考研走的时候谁都没告诉,就我一个人去送的他,从平房把他那大二八车子骑到师范街中间,车后座夹着他的一个包,他空着手步行走了出去,自费上的研究生,没有选择师范出钱就是为了割舍吧。老田博士毕业进了央行的数据部,准确的我说不来,就知道他和小眼儿的工作内容差不多。
李少峰老师讲历史,如果当时有百家讲坛,他不一定比袁腾飞差。我至今记得他拿我举例子,说什么是历史,某年某月某日郑同生吃了俩馒头,记录下来,多少年后回顾这就是历史。师范第一年暑假李老师带领着十几个同学宣化、涿鹿、怀来大环线骑行,挺酷的。尹立云老师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政教处三年真的给了我们人生很多帮助和指导,政教处就是园丁手里的剪子,把那些不必要的枝枝蔓蔓统统剪掉,后来我在涿鹿实验中学干的就是尹老师的活儿。王凯东老师没架子,聊得比较来,从筹备口语专场接触,是老师里面第二个喊我老郑的,也许当时是第一个吧,我忘了老田他们俩当时谁先喊得了。老田结婚没我早,我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去参加老田婚礼,是冬天在小吴营村里办的,同学来的比较多,我后来坐到了老师那一桌,菜端到桌上立马就冷了,冷阴房冷板凳冷菜冷酒,有的就是开心和热情,真的为老师高兴,他终于结婚了!没有啤酒,敬老师们拿那个小牛眼睛杯一口一杯白酒,喝得只知道怎么开席,不知道怎么散的席,只记得后来喝白酒就跟喝凉水一样,那是我醉的最大的一回,张永强把我从庞家堡带回涿鹿的时候,我都早已站不起来了。现在回想想宣师三年,我们收获了什么,其实就是拓展了思维的方式,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实践。特别是参加心理学自考,每年接受北京大学教授辅导时,这真的是我们难得的机会,增长见识的机会,感谢恩师,感谢宣师。
作者简介:郑同生,男,1981年5月生,籍贯河北宣化,宣化师范1998级普师134班学生,班主任田海山、吴江。2001年毕业后,先后在涿鹿县实验中学、中共涿鹿县委办公室工作,曾担任涿鹿县温泉屯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涿鹿县信访局副局长,中共涿鹿县委防范办主任等职务。2016年3月参加中组部调藏干部公选,2016年7月调西藏工作,现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