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不是爱,仅仅是责任。教育是爱的具体体现,伟大的教育,就是伟大的爱。
孔子的一生,虽然有过谋官从政的经历,但都不太成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直接教育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不少各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司马迁评价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有著名的孔门十哲之说,是孔子门下四科之中的佼佼者。具体如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学生,有品德高尚的,有精于政事的,有擅长外交的,有精通文学的,等等。孔子也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有的几十年跟随老师学习,甚至在老师被迫离开鲁国后,仍然追随老师周游列国,背井离乡,历经坎坷。有的像孝子事父一样对待孔子,“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在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不仅为孔子操办后事,并且发扬光大孔子之学,有的甚至在孔子墓前结庐守孝六年以后,方才离开。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肯定有许多过人的地方,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和实践,才可能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里面包含了孔子的崇高理想、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育艺术等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想,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肯定也是促使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的标准,有一个根本原则,是孔子一生中一直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那就是看你这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思想、宗法礼制的规范。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是不同的,甚至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中说得很清楚:“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因此,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对他要求过高。”《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仁德,小人关心的是利益;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谈论事情,是要明白该不该做;小人谈论事情,只想知道是不是有利可图。”
以上几个例子,如果像前面我们所说的一样,能够正确理解君子、小人这些词所指的真实意义,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它们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学生并不是完全按同一个标准看待的,即不完全是用同一种要求来要求学生的,而是从人的资质、境界、态度、个性,甚至是出身等方面,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不过,在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那个社会,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仍然是一个等级制度相对比较严格社会,而他费尽心力想要恢复的周礼,是一个等级制度更为严格的社会制度。这里面肯定有孔子本身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这些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只不过,在教育活动中,对待这些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点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并无原则性的差别。“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一个用途,只懂得一种专业技能的某些行业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放在首位的,是对所有学生灌输仁义道德的思想,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没有偏差的。有差别的,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采用的教育方法、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和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和发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表述。如果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可以这样来表述,孔子的教育理念,“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当然,我们今天仍然有把专业技能当作培养目标,把技能才艺放在主要地位的现象,多少有些可悲,甚至是可怕呀)。“德”是教育中根本的根本。
那么,孔子批评教育学生主要是批评学生的什么错误呢?我们以《论语》中的材料为基础,分析归纳一下孔子对学生批评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绝没有无缘无故的胡乱批评,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和错误:
一是违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如樊迟不问仁义道德却要学种粮种菜,冉有为执政者季氏搜刮聚敛财富,子路让不完全具备相应能力的子羔去做费城的行政长官,孔子自己称病不见违礼的孺悲。
二是不合礼法制度的行为。如子贡爱惜羊的生命而有违礼法,子路有时不能用仁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宰我白天睡觉不合礼制的规定。
三是对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如颜回从不敢对老师质疑发问,冉求为自己找一个能力不足的理由,对学生“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需”的告诫,学习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导。
四是个性行为方面的缺陷。如子路为自己巧言辩解的行为,子贡喜欢在背后议论人的缺点,子路勇敢直爽但脾气暴躁的性格,子贡聪明但容易取巧的不足,子路恐怕不得好死的担忧。
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目的是为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从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学习中,作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精神的感动,许多有益启示,许多具体的指导。下面是我学习《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后的一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批评教育学生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一切批评教育都要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目的出发。
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人的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对批评惩罚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甚至有人还会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对学生的批评,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批评的环境时机等情况的基础上。
第三,要坚持原则。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虽然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是要姑息迁就学生。教师一定要坚持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但学生的批评,一定要从原则出发,凡是违反原则的认识和行为,都要给予批评。
第四,要讲究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当然也是一门艺术。在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时候,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错误,应用不同的技巧。运用得当,学生才乐意接受,也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第五,要与表扬相结合。批评与表扬,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的基本方法。但批评和表扬也都是双刃剑,只单一的对学生批评或表扬,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要二者结合起来,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