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失衡的关系。”
谈到教育这个话题时,我们似乎总是无法回避“关系”这个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教育中各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关系与教育的内涵并不相同。以亲子关系为例,孩子依恋父母,父母疼爱孩子,其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是没有高下和强弱之分的。虽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吸引力的内容、力量的强度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只要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始终会维持一种力量均衡的状态。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学生对教师的吸引力同样强大。大家互相欣赏,互相被对方所感染。学生喜欢的事情,教师会充满喜悦地去欣赏;教师所研究的学问,也会让学生欲罢不能地去探究。
和谐的关系总是建立在无条件的平等基础之上。双方可能在年龄、心智、体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的吸引力量却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相互尊重,彼此相悦。孩子们就能够在自然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甚至同伴关系中,自主学习到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不需要额外再增加教育的尝试。
令人沮丧的是,在当下的社会中,无论是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上,都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过重的压力,让亲子关系扭曲;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不了解和对学科学习的高要求,让师生关系失衡;学生之间因为排名过度竞争,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当关系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危险或已经失去平衡的时候,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调控,使其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机制就是教育。换句话说,教育就发生在存在关系的双方之间。但当教育这一机制启动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施教的一方具有资源、视野、发展方向、思路等多方面的优势,受教的一方则明显处于劣势。就好像空中飘逸的风筝,看上去姿态很美,但在它“自由”的背后,始终有一根线在操纵。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失衡的关系,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平衡态。因此,要启动教育,一定要首先分析导致关系失衡的根源是在哪一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双方再次回到力量对等的稳定状态上来。因此,受教育者可能是学生,更有可能是家长或者教师。
举个例子来说。今天的学生都出生在信息时代,天生对信息技术有一种亲近感。家里添置了一个新手机或一台新电脑,里面的各种软件和操作,孩子往往无师自通,而家长却常常用了很长时间也只能了解一些基本操作,这与很多成年人青少年时代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新式武器”有很大关系。但在对待电脑、网络等新媒体的态度上,很多家长和教师选择了尽量让学生少接触,担心他们上瘾,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失衡。这种失衡的根源是成人所导致的。如果要通过教育来修复关系,受教育者主要就应该是成人,而不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