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与哲学教学的实践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hk星空体育

探究式学习与哲学教学的实践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内容提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哲学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是可行而有效的。当然,它需要教师有新的课程观念,注重实施过程,注意把握容易出现的问题,精心地组织。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注1]。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课程的性质有关、与教师对他们的角色定位有关、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参与实验的一名教师,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在哲学教学中进行了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就要在学校教育中改变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经过一定的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学习方式。哲学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培养哲学思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一、在哲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可行性

旧的教学观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哲学,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要求逻辑严谨,让学生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更为合适,于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哲学观点靠“灌输”,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结果是说服力不强,教学效果差。

但现在的中学哲学教学,更多的是学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学习,是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在教学中,老师不强加给学生观点,而是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哲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将它内化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之中,自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确立的基本观点的基础更扎实,掌握的方法更有效,获得的能力更强。

总之,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思维等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哲学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更应该强调探究式,也最有利于使用探究式。”

二、在哲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体会

1、哲学探究式学习要转变的教师观念及其角色意识

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传统观念,特别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的、装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他们真正看成学习的主体,是积极的、知识的建构者;不能把自己当作绝对的权威,或者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同时要注意师生交流和沟通的平等性,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因此我们在哲学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不要压制学生的观点,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实际去考察一些“巫婆、神汉、算命先生”后,按同学们各自的实际立场分成两派辩论,并鼓励那部分相信“有神论”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的热情是我没有想到的,第一节辩论课,我被拦在了教室里,不能下课,我明白,我的任务没完成,于是我让同学们再作准备,下一节课继续辩论,直到再也没有人站在唯心主义那边为止。我想这种效果,不是“灌输”能够达到的。

观念转变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议论说,老师,你不像老师,却又是我们真正的好的老师。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是说老师不象过去的“教书匠”,只是教“书”,而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师,是学生潜在求知欲、创造力的“导火索”“助推剂”。

2、哲学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哲学探究式学习一般应有四个过程,下面我以探究学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一课为例作说明:

第一、准备工作和问题的提出,要明确探究的方向、任务和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知识,遇到的困难,教师应作预先的估计,并作一定的准备;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恰巧”遇到,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本例中,需要一点时间先复习“物质”再讲清“运动” 这两个概念;教师提出任务:“找一个不运动的物质来”。

第二、学生由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思维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本例中,学生提出了“人的生命结束后”、“喜马拉雅山”等许多“不运动”的物质。
第三、学生表述和交流各自的观点。本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许多同学争着来反驳、论证,最后没有一个同学找到这样一种物质而完成任务。

第四、师生共同提升、总结观点。哲学观点毕竟需要哲学语言来说明。本例中,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正好说明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得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实施哲学探究式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1)要恰当地确定探究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包括教学内容在内的教学资源,确定恰当的任务,这就要求除要了解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客观条件外,还要充分了解学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发展的潜能等实际情况。比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哲学知识,学生无法去亲自探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探究;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不需要探究的。总之,探究的内容不宜过浅、过深,要靠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另外,一个课题之中,要探究的问题不宜过多、过泛;问题的指向性应很明确。

(2)要恰当地选择有效的探究方式。可供选择的探究方式是很多的: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思维模拟等,但要根据任务、条件选择可行的、有效的方式,同时要鼓励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3)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主客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应是自主地、独立地完成的,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因此,教师除提供恰当的时间、地点、物质条件等客观条件外,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开放学生的哲学思维空间,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那些不大活跃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深度的方向引导,使参与的程度更高。

(4)要注意哲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哲学探究式学习只是要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不是抛弃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不能因为探究而忽视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