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学素材,驱动学生探究、释疑、生成的动力是体现素材意图的问题情境。精选和用好教学素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组织教学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引领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形成认知、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注重素材功能,发挥教材作用
教材文本是教学的主体素材资源,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其素材内涵丰富、学科思想贯穿始终、时代性强,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载体。
导语为教学创设探究背景,搭建了“知”与“求”的链接平台,是问题探讨、新课学习的引擎。旁注、提示、小结等是对重点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对难点内容给予了核心剖析与提示,意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强化核心知识。插图既是对文字素材的延展和辅助,更是强化理解、深化认知、促进生成形象、感知素材。练习题、习题、思考题等素材,为引领学生探究释疑、拓展知识、生成能力提供了路径。教材承载的任务,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主体素材地位和教学活动的主导载体角色。
只有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细读素材文本,揣摩和体悟素材的背景、目标、方法所承载的理念和内涵,才能真正读懂教材、理解设计理念。只有读懂教材,深入素材情境,才能有效把握和用好教材。
二、立足 “发展”理念,深入教材情境
研读素材需要教师站在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发展性学习观、整体课程观、换位思考观”,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体悟情境。
一是以发展性学习观阅读教材。教师要克服轻车熟路思想,应重视教材的研读过程,以学习者的视角和状态深入研读教材。克服经验主义,清除思维定势,避免用固有的理解、过时的经验、缺乏时代意识的思维组织教学。在发展中成长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发展意识,不论教师的经验多么丰富,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在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重新研读教材,深入素材情境,体味教材设计意图,预设发展性的教学意境。
二是以整体课程观阅读教材。课程的整体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课程的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力求为不同兴趣和意向、不同发展方向、不同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学习基础。教师要从课程整体目标着眼,在全面领会课程理念、深刻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科课程整体结构、主体目标、学科思想、内容体系等,多角度、多层面研读和思考。理清模块、单元内容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地位、作用以及模块之间、单元间的联系。使之能准确把握和处理课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着力于整体发展目标,抓准核心,抓住主线,合理筛选和整合素材资源,科学预设教学流程。
三是以换位思考观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要站在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领者、课程标准研制者和教材设计者,以及学习者、探究者的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视角去阅读素材,体会和感悟意图,形成立体感知。从内容、目标、背景等不同层面去审视、推敲和思考各素材元素之间的联系及承载的任务,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理解内容概括及描述的方式方法,素材的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明白导语、问题、插图、旁注、例题、习题、留白等设计理念、意图和在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只有以这种换位思考的观念去研读教材,才能从引领者的视角读懂教材内容,读懂教材呈现方式,读懂素材中各元素构设理念和意图;才能深入教材之中,领会素材承载的情境本意;才能有效运用素材情境驱动知识生成与能力发展的过程,实现素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整合素材资源,创设引领情境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素材资源,但不是素材的全部。教学素材的组织,应以教材资源为基础,在深入分析模块、单元所承载的学科思想和教学目标、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广泛整合网络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校本资源、备课组成员的经验和智慧资源,构建突出学科思想,体现教学目标,严谨、丰富、生动、鲜活的具有发展性的素材资源系统。为引领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丰富、自然、现实的生态学习情境。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素材资源的潜能,创设问题驱动和思维联动的有效情境,以此推动学生的探究和生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素材中问题的思考和领悟状态,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理解及发展状况的学生适时点拨、启示、解惑,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都能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递进发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和释疑过程中消除困惑、掌握知识、领悟方法、体验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进取精神和持续学习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