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一种“跟风盲从”现象。看到他校扩大办学规模,自己也坐不住了,也通过种种努力,“辟址扩容”;看到他校申报较高规格的“荣誉”头衔,自己也觉得自己“并不含糊”,也硬挺着脊梁申报;看到他校搞校庆,自己也觉得自己“历史悠久”,也得庆贺,如此等等,颇有“春花赶趟”、“夏雨连注”之势。仅看这些现象,我们就颇有感言。
先看扩大规模。个别学段的学校,近些年确有“瓶颈”,不新建、不扩建、不改建或不兼并其他薄弱学校,地方教育的发展即出现掣肘性,满足不了百姓子女求学受教的需求,乃至说满足不了百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此前提下,做出一些举措,理所当然,乃至说是以人为本的明智之举。但凡此举措,是否均为有其“实际”作为前提,恐怕就得画上几个问号:在地方学校整体系统中,你是否真的需要扩大规模,是否符合统筹兼顾的原则?扩大规模时,你的原始资本积累究竟有多少,现时需要资金从何而来,仅靠政府支持能否成就愿望?扩大规模后,原本尚为办学“优质”的学校,你的“优质”资源将会“变浓”还是将会“稀释”?如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较好地论证或解决,随风而上,就极可能留下未来发展的“安全隐患”。从部分学校的举措结果来看,以上看似“隐性”的问题,现已变为“显性”,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只是暂时的,但解决问题的路途将会是长远的,随着系列连带问题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要损害多少人的利益,尤其是作为办学根本的学生的利益。所以我们不敢说这种发展就是“以人为本”。
再看跟风“申报”。为寻求学校“桂冠”,扩大影响,进而利于学校良性运转,谋取学校的“进位升级”,当然无可非议。但若是不顾自身实际和条件,“硬挺着”为之,恐怕就令人难以恭维。“进位升级”当然要有诸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原则和指标,在这些原则要求和指标规定上明明有不少欠缺,却还在那里“拼数”敷衍,弄虚作假,就犯了科学发展的大忌。要知道,申报之时,我们要的并不是在现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要的是躬下身子,踏实努力,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再上”。至于说有的学校企望通过验收前后疏通“关系”、验收的当时搞好“招待”,从而获取“肯定”和“光环”,这不光是一种“哄骗”,还同时违背了教育的朴素本质,违背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再说,与其名不副实的在那里“硬撑”,遭人非议和指摘,饱尝“难受的味道”,还不如显我本色,品尝“我秀我能”的美味。
再言校庆跟风。学校适时举办诞辰庆典,从理论上讲,会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上有所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立足实际,办不办校庆,首先要看你有多少校史资源,有了校史资源,到底有多大的利用价值,该选择怎样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手段;其次要看你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能否较好地承担起活动的重任,能否取得上述效益。如若不考虑这些,看人家庆自己也庆,“你方唱罢我登场”,恐怕就真的有“庆典如戏”的嫌疑了。另外,即使适合搞校庆,也得考虑怎样搞。不能你看我这样,我看你这样,大家都照着近乎等同的模式来搞。毋庸讳言,现时校庆,限于多种因素,大都主题不够明确,主体不够突出,方式缺乏特色,形势显得热烈,内涵明显不深,各种投入不少,终极意义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说,搞不搞校庆,并没有法定的必然性,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理应慎重才是。有的学校领导简单地认为,搞校庆“可以凝聚人心”,岂不知,花里胡哨的校庆也可能“纷乱人心”。凝心聚力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未必只是要强盯着校庆。
当今学校“跟风盲从”的现象尚有许多。概而言之,这些“跟风盲从”从一定角度来看,多表现为注重外延发展,相对忽视了内涵发展,也就是说,这些学校追求过多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条恐怕是常言所较少言及的,那就是数量的东西有外显性,显而易见,质量的东西有内隐性,不易觉察,多做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政绩突出。上述三个方面不宜“跟风盲从”的道理,相关学校自身当能体会得到,但为什么还偏偏要“大行其道”?那就是学校的政绩观和教育观出了问题。观念出了问题,自然会做出一些不合宜的举动。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学校领导,明知观念“长毛”,却还要找出诸如“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只有领导注意了自己,才有可能多关心、多支持、多投入的托词,避实击虚,觊利于未得,其结果却把学校带入了“不堪回首”的窘境。
学校担负着为国强本的千秋伟业,教育工作者担负为国育人的神圣职责,领导和管理学校必须要按规律办事,寻求科学发展,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任何急功近利,那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盲从”行为,那些抛离了自我思考、自我实际的“跟风”选择,无疑是有害于事业的。也许有人要说,那我们就不需要开拓创新了?我们就只能固步自封了?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切合实际的外延发展,更需要具有崭新时代理念的内涵发展,在素质教育的领地上,在教育学术的空间里,教育工作者还有很漫长、很宽阔的道路可走,还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品评一个人,不主要是看他穿着打扮是否能“新款时尚”“珠光宝气”,而主要是看他腹中脑中是否能“经史子集”“格物致理”,是否能气质光华,是否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愉悦。如果一个人只是无端地追逐外在的装点而不注重内在的修炼,就会流于轻浮和浅薄。为人如此,办学亦然。蜚声海内外的中科大建校已半个世纪,积淀深厚,英才辈出,但学校的许多方面依然都很朴素。用该校原校长朱清时院士的话说,“科大50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不跟风,不盲从,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此等告白,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