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农村、工作不稳定、待遇相对较低,当这几个标签都体现在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群体上时,不免让人有些错愕和唏嘘。大学生农民工,一个貌似拥有着双重身份,现实中却处境“尴尬”的群体,他们的群体特征是什么?他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他们的产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现在就是在打工”
毕业于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的小李春节过后就早早来到济南,开始寻找自己的第四份工作。小李刚毕业不到两年,但是如果加上自己实习的那份工作,他已经更换了三份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与自身专业关联性弱等原因迫使他不得不频繁更换工作。尽管自己学习的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但是找到的工作却全部是营销类,每月600元的底薪,再加上提成,平均每月赚不到1500元。
印象中小李存款最多的时候是在去年七八月份,有近7000元,但现在他的手中已所剩无几。继续这样下去,小李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会逐渐淡忘,而自己的将来也会变得模糊。“我就是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够安定下来,不希望中间老是有断层,太不稳定。”当记者提出“大学生农民工”时,小李先是犹豫了一下,接着无奈地说:“我现在就是在打工,跟农民工没什么不一样。”
记者了解到,对于众多跨出农门的大学生而言,户口再次被打回原籍,工作难找且不稳定,工资低廉且难得有存款,很多大学生感觉到不仅是一种面子上的“过不去”,而且心理上的挫败感也不禁而生。
“他们有更多样的未来”
来自平阴的小周今年24岁,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7年的打工历程让小周学习了一身厨师的好手艺。去年年底,他刚和自己拥有大专学历的女友完婚,春节刚过,两人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济南。
小周现在每月赚近3000元,而他媳妇在一家超市工作,每月赚不到2000元,但小周觉得,大专生肯定会有自己上升和发展的空间,而自己只能在擅长的领域里继续打拼。除去打工外,创业成为他近乎唯一的选择。去年,打工日久的小周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于是他先后承包了两个单位的食堂自己经营,结果两个食堂的经营状况截然相反,一成一败的经历让小周决定继续打工,继续学习。
“我们上升的可能性很小,或许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打工,但是他们有可能成为一个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者是部门领导。”小周说。
向上的青春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显得有些“另类”,除去高学历的光环,他们的优势似乎已不再明显。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即将从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毕业的小赵,尽管还有半年毕业,但小赵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那分成熟。他不仅坦然接受了自身工作的“民工化”,同时也对自身的定位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上学的时候就自己经常出来打工,那时候干的很多活就和民工干的没什么两样,现在的感受就是自己有了一定的专业特长,想稳定下来。”小赵说。出身农门的小赵对于未来的工作有着自身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如果在办公室和车间中选择,他会选择车间,因为车间的待遇不仅高一些,同时自己也能成长得更快。
由于学习的是化工专业,鉴于对身体的危害性,小赵坦承自己不会长期干这行,“现在是自己奋斗的时候,家里的父母都是务农的,以后自己还要结婚、买房、生孩子,家里接济不了多少,再说也不能再靠家里。”
采访中,很多受访者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已经看淡了文凭作为“敲门砖”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并把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向上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成为他们更为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