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课程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去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问题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问题意识 探究式问题教学 激起强化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不是教学中问题的奴隶而是教学中问题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终身学习和亲身实践的能力。但是,走进当今的课堂,一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没有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去组织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出来。在这里对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这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结构形成深刻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这一学科的积极态度。这样培养的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现在的知识。新课程教学是一种课题探究式的问题教学,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是人们面对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把各种概念、原理放在某种完整的任务中去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我们说,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师生两张皮,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听自己的,谁也不管谁,很人谈得上效果,很难谈得上问题的深入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带动。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实际问题出课堂。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课堂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是转化为学,教学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学,而是要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但是目前为什么我们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那么少?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提问题而是老师发问呢?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够,还是我们没有有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在追求一种形式,还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操纵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二、三、四。不少课堂老师的教学简直如行云流水一样天衣无缝,完整到没有学生插嘴说话的空隙。尽管老师也根据预设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学生疑惑的问题,但毕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很认真的学生是有一些收获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其次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和深刻,简直把学生预设成了弱智或白痴一样。有的老师也有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想法,可又怕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只好作罢。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师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提问的权力,而且是一种有可能影响其长远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的理由。
第三是评价体系上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所谓的好学生是上课认真听讲,现在又增加了积极回答问题,而没有积极提出问题这一说。在学生的骨子里,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至于主动提出问题,似乎有叛逆的嫌疑。长此以往,学生上课就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只管当“好学生”。当然有的学生也有问题,可是由于没胆量,也就不问便罢,课下也不去问别人。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教师的教学应该使没问题的学生有问题,使有问题的学生学会探究解答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和想法。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新课程设定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做以下工作:
第一,不断提醒和教育学生懂得质疑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要力争做一个善于质疑的人,一个思维活跃、极其敏感的人,一个能及时提出新问题的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见解和思想的人。这是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许多创造发明就是从自问为什么开始的,不要说牛顿、瓦特的发明创造是从问题而来,就是当代新技术革命的诸多发明创造也是从问题而来。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是在对诸多“为什么”的思索中不断进步和提升自己的。
第二,放下老师的架子,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出来,支持学生寻求答案。初期阶段,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不要怕耽误时间,这样的时间是花在刀刃上的;也不要觉得学生的问题提得稚嫩,这或许就是一个发明家的起步;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在严厉、严肃的课堂上学生是难以提出问题的。
第三,老师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自己。
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必要基础,老师有弄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课上共同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或课下师生一起努力寻找答案,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出现一个能提出将老师都难住的问题的同学,也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当给予表扬并全力扶植。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不断提高问题意识的水平和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不仅仅是教学自身的问题,而是关涉民族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学生不是教学中问题的奴隶,而是教学中问题的主人。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学生的听,老师讲对了,听;讲错了,听;讲反动的;听;讲民主的,听。一切皆以听为准,而不允许怀疑,不允许有相左的意见,更不允许你顶嘴,否则便是批评和处罚;更不要说从学生的角度、思维模式来探索一套真正有益于教育的模式,这便扼杀了怀疑精神,扼杀了民主,扼杀了创新。我们这样默默地一代代地传下去,虽说是“尊师”了,但未必是封杀人的思想,这是新课程要求所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