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5日,由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公共事务学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主办,自然之友协办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里约+20’峰会与可持续的垃圾处理”中德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德两国的8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民间组织和记者代表以及100余名厦大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垃圾处理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垃圾处理利益相关者的经验和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为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并探讨中德双方深化合作的可能性。研讨会的主要日程包括了1天的学术研讨会和1天的“厦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地考察活动。
在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振明教授,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高思范(StefanGallon)先生分别致辞。陈振明教授代表主办方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公共事务学院对所有与会嘉宾和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充分肯定了举办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他说,这次会议契合了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个具体现。他希望与会代表能够就中德两国“可持续的垃圾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政策与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在增进交流的同时促进合作。高思范总领事首先对此次盛会举办表示了祝贺,他表示,在垃圾分化方面两国公民都具有很大潜力,同时两国的学者、社会民间组织等也担任了重要角色,研究如何更好地分类垃圾,更好更环保地处理垃圾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深入交流,加深理解,拓展合作,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德垃圾处理的政治与法律框架,中德可持续垃圾处理的系统和网络,中德垃圾处理的技术选择,以及社会在中德可持续垃圾处理中的作用等主题,分四个单元进行,每单元有四至六位专家或官员报告,报告完毕后,均有约半小时的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提问与交流,讨论气氛热烈。
在会议上,作为特邀代表,德国联邦环境部司长HaikoPieplow博士、德国莱法州经济部司长GottfriedJung博士分别作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德国的垃圾政策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报告;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市固废办主任古石阳先生、厦门市市容环卫处副处长陈小海先生则分别介绍了广州市和厦门市在可持续垃圾处理方面的实践及经验、问题与挑战及未来发展。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作为协办方的自然之友的代表田倩女士发表感言,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主办方代表的公共政策研究院周志家博士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诚挚地感谢了与会的所有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以及参会学生和志愿者。
在“厦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地考察活动中,参会代表们参观考察后坑垃圾焚烧厂和后坑垃圾压缩中转站、集美大学餐厨垃圾源头生化处理试点及集美大学清洁楼、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紧张而充实的一天考察,让代表们收获颇丰。
实地考察和专业交流会期间,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学者还与德国的学者及官员就如何进一步拓展后续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