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二十多年书,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鞠美庭教授很少遇到这种“礼遇”,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把老师团团围住,拿出自己平日里可能不舍得写字的笔记本请老师签名。
鞠美庭婉拒了同学们的签名要求,但在大家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并告诉同学们,“欢迎大家网上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只要同学们发邮件,一定第一时间回复。
5月28日至30日,南开大学扶贫工作考察团赴甘肃省庄浪县调研。29日,作为考察团成员,鞠美庭白天疲于奔波调研,晚上放弃了休息,为庄浪县800余名中学生作了题为“蓬勃进取、日新月异”的演讲。
鞠美庭对同学们说,“你们正处在艰苦努力的阶段,一定要用自己的奋勇拼搏,使这个阶段变得可歌可泣,成为自己一生的自豪!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一群人,因为你们作为学子,正在享受国家、社会、家庭与亲人的多重培养和关爱!相信你们都会以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勇气,更相信你们会把‘庄浪精神’内化于心!”
演讲至此,现场掌声雷动。甘肃省扶贫办社会帮扶处处长张有祖说,“乡里的娃都很内向,他们的热情真的发自内心”。同学们对鞠美庭老师的欢迎和尊敬,恰如一个缩影,体现出当地群众对南开大学远隔数千里伸来“援手”的珍重。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4.76万人,总耕地面积91.67万亩,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贫困”、“干旱”成为这座县城一直以来挥之不去的代名词。
在国家最新一轮确定的定点扶贫结对关系中,第一次实现了定点扶贫工作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南开大学负责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定点扶贫工作。
“把重点大学纳入国家帮扶战略,是实现全国人民奔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体现国家意志、关系民族大业的现代化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举措。”考察团团长、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说。
这位忙于学校事务的书记,特意抽出宝贵的三天时间,率领学校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广泛走访农村、学校、果园,深入一线了解基层情况,考察如何结合庄浪县和南开大学实际,展开扶贫开发工作。
在薛进文看来,南开大学对口帮扶庄浪,更像是在“阅读庄浪这本书”,三天时间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
“这项帮扶工作会列入南开大学事业发展规划”,薛进文说,“这样的结对子贴近基层、接地气,能够呼吸中国发展进程中最基层的新鲜空气。通过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会更好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海河之滨到六盘山下,庄浪人民对于南开大学有着很深的期待。展开调研前,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特意会见了考察团一行,一方面“感谢对南开大学对口帮扶庄浪县及长期以来对甘肃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希望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创造出扶贫开发的好方法、好路子,在甘肃示范推广”。
县里专门召开了南开大学、庄浪县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县委书记陈铎在会上恳请南开大学,“针对庄浪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展开‘战略’扶贫和‘智力’扶贫”,说白了,相对于金子,他们更渴求“点金术”。
而南开作为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研究“点金术”的智库,更将“知中国”基础上的“服务中国”,当成是义不容辞的己任。
“南开大学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科学可行的帮扶计划,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优势,形成学校发展建设与庄浪发展建设的有机互动,积极参与到庄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薛进文说。
身居象牙塔中的师生和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山中老农,因为南开大学与庄浪的“牵手”而成为一家人。这“一家人”都对这个帮扶项目充满希望,因为抛开双方知识背景、身份的不同,二者在心灵上紧紧契合。
庄浪县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流失面积达13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几代庄浪人硬是靠着一种拼命精神,苦苦耕耘34年,终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彻底解决了全县4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南开大学同样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创办起来的”。在建校近百年的历史中,南开人即使“两手空空”也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逐,即使遇到挫折也无法阻止“公能”品格下“越难越开”的誓言。
不认命、不服输,也就打不垮、击不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开人是智者,他们用学识布道天下,庄浪人是强者,他们用双手耕种明天。智者与强者的“牵手”是力量的凝聚,更是情感的承接,勾勒出令人憧憬的美好蓝图。
讲座结束后,有学生问鞠美庭,“老师,我想考南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甘肃招生吗?”如这位学生一样,鞠老师的讲座不知点燃了多少庄浪学子的南开梦。事实上,无论是南开还是庄浪,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学子之中。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的成长路,多了一双手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可以给人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