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是学校最早开办的院系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江津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更名为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1年5月渝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并入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更名为渝西学院中文系;2005年4月后,先后名为重庆文理学院中文系、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系、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1年12月,学院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并与重庆文化遗产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下设中文系、文秘系、传媒系、人类学系等4个教学系。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博士(含在读)13人,国家一级编剧1人、二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重庆市优秀教师1人、巴渝新秀1人、重庆市优秀辅导员1人。迄今,已建成数字语音实验室、广电制作室、电视演播室、图形工作站、文秘综合实训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学院图书资料室陈列图书两万余册。
学院于200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文化遗产传播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6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学生近1500人。
学院人类学、社会学分别为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重庆市人文社科示范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验中心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教学团队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隐逸文化、人文精神与30脑袋作家创作为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古代汉语为重庆市精品课程、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为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校级精品课程,文艺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现代汉语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设有吴芳吉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科研经费达100余万元。
学院学生活动形式新颖,学生能力锻炼充分,社会实践平台宽广,学生社团繁荣有序,学生作品屡获大奖。“星湖写作社”、“语言文化艺术社”等已成为明星社团。近年来,文传学子连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二、三等奖,不少学生考上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学院在重点中学、各级电视台、重要报社、门户网站、区县行政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企业等建立实训实习基地50余个。历年来,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村官考试通过率及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等均居重庆市同类高校前列。
目前,学院确立了“重应用、倡交叉、创特色、铸品质”的发展定位,正在抢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发展契机,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致力占领学科建设制高点、构建专业建设创新点、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突破点,努力创建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新型二级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网址:http://chinese.cq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