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名大一新生100%配备导师,从教师中挑选出270名专业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的推行正渐入佳境。该院党委书记周志豪介绍说,学校近年来以导师制为抓手,让教师自觉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关爱和服务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整合“校外导师”资源,带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导师“承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月8日上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维专业的王勇老师早早赶到学校的实训室,带着9名学员安装和调试新型数控机床。在指导的间隙,王勇还特地将学员技能训练时的操作表现、个性特点记录在工作手册上,以便日后为学员量身定制指导方案。学员邢晨翔告诉记者,导师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这样的小组教学活动每个月都会有一到两次。
经过两年的试点与筹备,去年7月,专业导师制在苏工院全面推行,具体的举措包括:从讲师及以上的专业教师中选聘专业导师,每个导师带10个左右学生,负责他们大学三年的“思想引导、专业教导、学业督导和就业指导”。同时,每年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优,表彰并奖励“优秀导师”,对于学生评价“不满意率”超过50%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
为了当好这个“导师”,苏工院的老师们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苏工院人事师资处处长钟克告诉记者,有的老师活跃在校内外学生的微信群、QQ群里,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的则请优秀校友进课堂、聊成长,在学生中传播“榜样的力量”。
“现代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要改变以往的‘批量’培养模式,着力适应学生来源多元化、发展多样化的现状。”在苏工院院长苏益南看来,专业导师兼具教师和辅导员双重身份,既在专业上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介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方向。“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更多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挖掘出来,从而为个性化、主体化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专业导师引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2级学生杨凯雷刚入学时“纠结”了很长时间:“当初填报专业的时候只是在网上翻阅了些资料,进了大学课堂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更是‘两眼一抹黑’。”
专业导师很快找到杨凯雷,为他详细分析了数控专业的职业前景,并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份“数控维修工程师”的成长方案。经过导师的点拨,杨凯雷不仅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还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杨凯雷和他的三个小伙伴捧回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改造项目”的二等奖。
从曾经的菜鸟到现在的“技能大拿”,杨凯雷并不是个例。近三年,苏工院已有286名学生在各类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更可喜的是,随着导师制的不断深耕,学校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苏益南解释说,由于师生之间密切的交流互动,学生得到启发和引导的机会大幅增加,这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新创造能力和意识的提升。
邓欢,苏工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在大学期间创办的一个网站引起了导师韩雪芳的注意。“韩老师不仅在网站设计、资金周转等方面给予帮助,还介绍一些企业导师给我补习网站运营、产品推广等创业知识。”如今,邓欢创办的“新淮安”已成为当地知名的门户网站,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企业导师进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伴随着苏州经济和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企业对员工的录用标准也“水涨船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如何做到“适销对路”,这是苏工院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打造顶尖的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院校应当主动对接企业,利用好校外的优质资源。”苏工院教务处处长苏霄飞告诉记者,学校在开展企业学院的同时,还聘请了近300位能工巧匠和技术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实训阶段的技能训练。
苏工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工作处处长王震介绍说,学校还会定期邀请企业导师担任“客串教授”,把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进课堂,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行业内的最新案例。企业导师还经常为学生带来课程和讲座,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引擎”推动,让苏工院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据统计,苏工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13届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超过3200元,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江尧瑞 王竝 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