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一直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鞭策自己;有一天自己成了老师,始终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本分。读书对我来说,更多是使命,是任务,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和任务的工具。
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可以让我在学生面前更自信,可以让我在课堂上更游刃有余,可以让我更享受教师的成就感。昔日我的书架上满满都是工程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专业的书目,直到有一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才知道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读书道路上,我还是一名小学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最近读到的《高绩效教练》,教师的职责和教练类似,无非就是教授的内容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罢了。让滑雪教练去训练网球选手似乎真是无稽之谈,但往往会收到惊人的效果,正是因为他们并不会打网球,所以在没有任何指导和介入的前提下,他们会更关注选手自己的感觉,鼓励选手自己寻求最佳状态,并且勇于去承担成长的责任。
书中提到以grow教练模型为教练逻辑:明确期待的目标是什么、所处的现实状态是什么、面临的选择有哪些、是不是有迫切实现的意愿。
反思之余,我开始怀疑自己在学生面前苦口婆心地千叮咛万嘱咐是不是真的是一个高绩效教练的行为。在教授每一门课之前,我所熟知的目标仅仅是教学目标,从未考虑过这一门课带给学生成长的目标是什么。
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我所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储备的现实状态,并且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判断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容量,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我一度认为科技创新项目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成长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当有一次满心期待他们立项答辩归来的成果时,听到的却是“报名的全是大一大二的,丢死人了”这样的答复,我开始思考是我们的学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本书读过之后,我找到了困扰许久的答案:根本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是我只关注了学生的专业成长的现实状态,而忽略他们心理成长的现实状态;是我忽略了对他们认知的有效引导;是我忽略了成长的现实状态应该是全面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专业的成长。
毋庸置疑的是,学生学习的意愿是强烈的,但同时也是多样化的。在学生面临选择出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听听教师的建议,我也曾经给过无数学生自认为适合他们的建议,而《高绩效教练》则推崇将“建议”换成“问题”。如果有学生来问到底是考“造价员”还是“施工员”的时候,我估计我再也不会说“男生适合施工员,女生适合造价员”了,而是会问他“你觉得你适合哪个?”。我想,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首先应该是学会自己选择。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段不同的成长历程,每一本书都会带给自己不同的感悟,我也终于领悟到:专业的书籍会让我在专业上更自信,而广泛的阅读会让我在整个人生中更自信。(通讯员:作者 崔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