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安徽理工大学与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和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高灰熔点劣质煤高效气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通过项目鉴定,项目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项目成果鉴定会专家组由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的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鉴定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技术研究报告、应用报告等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讨论认为:本项目在围绕自主开发的高灰熔点、中高灰分煤高效气化关键技术在基础理论、科学规律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淮南煤长期难以高效气化的难题,实现了由燃料向化工原料的跨越。本项目已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安徽理工大学李寒旭教授、纪明俊博士参加了科技成果评价会。
据悉,自2013年开始,安徽理工大学李寒旭教授科技团队与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各自优势,共建煤气化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委托的科学技术开发项目3项。主要开展了淮南煤的物理化学特性、煤的灰化学成分、煤中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煤及煤灰矿物组成、煤灰熔融特性、煤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建立了淮南煤优化配煤煤灰流动温度和高温灰渣粘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准确预测煤灰流动温度和高温灰渣粘度,为进一步调控淮南煤煤质,使其适用于液态排渣气流床气化炉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淮南煤的灰渣行为进行了研究,阐释了改变淮南煤灰化学组成后对淮南煤灰高温化学行为影响机理,为有效降低煤灰熔融温度和调控煤灰黏温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讯员:纪明俊 钱元 刘锋 夏雅凤 阮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