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储备一桶水”,这是谢玉龙从教以来一直坚守的教学理念。多年的教学实践让他领悟到,只有老师对教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讲出来的知识和道理,学生才爱听,才愿意听,听了才会信服,才会引发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育人成效,帮助学生成长成长。
教人知其然 学而有所思
俗话说“学高为师”, 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做人的道理,才可以称之为师。所以,谢玉龙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坚持每个月读一本书,且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做到认真思考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
作为一名法律课程教师,谢玉龙认为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他在备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增加具体社会法律案例的采集,建立资料库,并精心设计好每个案例和问题。课堂上引述这些教学资料,再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安排小组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法宝。他的法律课程也成为思政系列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课程。
虚心学桃李 实践出真知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谢玉龙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仅2014学年,他就主动听取其他优秀老师的课12次,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长处。自己开公开课2次,每次在上公开课之前,他都邀请思政部的其他老师先给他意见,反复修改。公开课结束后,积极收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听课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再次进行研究和修改。就这样,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反复斟酌、课堂教学环节的反复修改,教学语言的反复提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满意。付出就有收获和,他也获得了学校中高级组教学竞赛二等奖,校级课程课件竞赛二等奖和思政部说课比赛三等奖等荣誉。
谢玉龙还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将应用在工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章节教学中。在上课过程中,首先用具体教学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用社会生活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最后通过帮组学生解决疑问,达到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也深受学生欢迎。
育人先育己 教人先教心
师者,学生的楷模。谢玉龙在工作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作则,把“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每天工作的信条。在课堂上,认真利用好每节课45分钟时间,充分保证学生利益。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学生的榜样。
学生管理中,他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就用心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例如,班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大部分同学学习热情高,但到了第二学期,到了二年级就有明显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调查,他发现,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热情高,是因为学习环境新,对学习有新鲜感,投入也多。在适应一段学校生活后,很多学生抵挡不住网络多媒体和游戏的诱惑,学习态度随之下滑。为什么抵挡不住?他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对未来的发展也信心不足,最终选择随波逐流。为此,他利用今年做新生班主任的机会,对班级管理做一些改革。一入学,他首先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目标,理解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可以从我的教学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谢玉龙给自己设定的教学目的,在追求这个简单质朴的目标过程中,学生有了进步,得到成长,他也收获了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学生的尊重、敬爱,这些都成为他继续用心耕耘教学,爱心教化学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