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之际,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拓展“书香能院”校园读书活动,“毓秀文苑”文化交流平台正式启动,首场活动邀请学院书法名家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十佳”精英人才杨玉剑进校开展“读书-行路”讲座,从他整理开滦历史档案名人信札出发,通过不同时期与开滦有关的信札往来,呈现了一场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学院15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惕励’这两个字出自《易经》,也被发现于开滦的股票之上、唐廷枢的私人印章中。它代表着勤勉、严肃与认真。”杨玉剑现场介绍了信札展陈馆——惕励馆的由来,以“惕励”精神为引,通过从开滦档案馆6000余卷的历史档案中精选出209幅展现了百年开滦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名人信札,深入解读了开滦从1878年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开滦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实业报国的理念,为民族富强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开滦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社会责任担当。
同时,杨玉剑与大家分享了阅读《苏轼传》的心得体会,从苏轼的家庭教育、处世交友等经历,通过其诗词及书画作品为大家展现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特别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年43岁。虽然遭遇重重困境,但他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超凡的才情,创作出了如《前赤壁赋》、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等众多流传千古的著作。
他将开滦历史中的“惕励”与《苏轼传》中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奋发图强精神相类比,生动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内核,讲述了开滦人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奋进、顽强拼搏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展现了百年开滦历经风雨却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在场师生看着一幅幅历史信札颇为震撼,纷纷拍照留存,想要将苏轼与开滦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未来,“毓秀文苑”品牌活动作为学院新的文化交流平台,将陆续邀请更多文化与文学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师生带来更多精彩的读书文化讲座,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坚韧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