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职业学院党委立足边疆、民族、开放实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双高”建设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头雁效应”,“五度”聚力推动服务师生效能提升,广泛凝聚推动学校事业卓越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强大动力。
着眼重点群体,制度强基固本“有高度”
学校党委牢牢把握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生命线”,着眼教师队伍、党员干部、领导干部等重点群体,以制度建设为重要牵引,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素质能力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夯实党务干部队伍力量,建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职责管事,形成完备的干部“选、育、用、管”体系。
打造两个阵地,党建文化育人“有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打造校内文化育人阵地和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提升“大思政”思想引领力。在校内建成“1廊3馆5区1中心”文化育人阵地,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营造“处处是党课,时时受教育”浓厚育人氛围。通过红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把抓党建与校外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团队运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爱国主义题材+动画”制作《南侨机工 赤子功勋》,建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芒市三台山乡“中国德昂族博物馆”等13个校外育人基地,切实把党课、思政课上到高山坝子、田间地头、边境村寨。学校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先后有省内外200余家单位、3万余人次到校参观学习,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有效度”
立足建党百年的历史发展新起点,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学校深入思考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革新与模式创新,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制定课程思政工作规划,实施“一核心两确保”领航工程、“党建+”暖心工程、“三引领三覆盖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将开设专业与传承民族技艺相结合,以校内中草药种植基地、民族医药蜂疗研究所、民族健康教育馆、民族医药生物资源展馆、傣医药传承工作室、梅普都景颇医药传承工作室、葫芦丝加工制作室为支撑,校企合作打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特色项目,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做得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学校两个民族技艺项目分别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总冠军和国家级铜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体育舞蹈•傣族华尔兹》《健身气功•八段锦》分获国家体育总局举办赛项一等奖、二等奖。
不断创新举措,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度”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学校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定动作”,精心谋划实施“自选动作”,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入“心”。通过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组织“绝大多数”,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拓宽教育“新载体”,强化线上培训学,扎实推进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师生宣讲团,开展“庆祝建党100年,德职师生话党史”专题宣讲,依托学校文化育人阵地,建成党史讲解员队伍,把思政课堂搬进红色展馆,在校内开展“红色资源体验”教育活动,让师生亲身参与,让党史学习教育“场景化”,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有深度、有力量。学校成为云南省“云岭百姓宣讲”示范点。
勇担社会责任,为民办事“有温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中践行初心使命。勇担抗疫使命,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瑞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先后派出16批800余人的师生抗疫志愿服务队,奔赴疫情一线,直接参与核酸采样、环境消杀、流调翻译等各项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德宏职业学院瑞丽抗疫师生服务队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党小组,靠前指挥、统一领导,切实为瑞丽抗疫作出贡献。深化县校合作,助推县级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发展。选派教学管理骨干到陇川县职业高级中学任挂职校长,发挥学校在德宏州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陇川职业高级中学稳步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体系,促进县校合作再启新征程。扎实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共创文明和谐社区。组织党员下沉“双报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49名党员教师主动报名担任仙池小区网格员,负责社区146户537人的疫情防控工作,并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学校挂钩联系的梁河县笋子洼村开展水电工、电焊工、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和资金帮扶,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在校内建成校园民族生态食品销售点及民族小吃街,实施产业拉动扶贫;将410户贫困户从深山搬到坝区,实施了易地整村搬迁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养蜂、养鸡、养牛产业,种植猕猴桃、姬松茸,村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选派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和队员按时入驻挂钩点,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助力挂钩村产业发展。(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