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宠爱,爸爸妈妈呵护。确实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大家众星捧月般伺候,唯恐照顾不周,令其受委屈。表现在教育上则是一味地表扬,吹捧,美其名曰赏识教育。而对于孩子的缺点错误则采取回避忽视的态度。孩子犯错,要么是轻描淡写,要么是迂回委婉。很少能正视错误,严厉批评,心怕伤着孩子了。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法还蔓延到学校。学校不敢或不愿严格管教约束学生,对学生只是哄、夸,顺着他们。当然,学校并非敷衍塞责,它与家庭不同,有自身的难处。最主要的是害怕学生拒绝接受教育,采取抵触、逃学、出走等极端行为,引发家校矛盾。当今社会人们维权意识强烈,动辄投诉,索赔。特别是现在社会上下到处都在呼喊:“不能体罚学生”,体罚宛如过街老鼠。在这种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氛围中,学校确是噤若寒蝉,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束手无策,放任回避。
我们提倡关爱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但矫枉无须过正,切不可把经念歪,将“以人为本”简单化,片面化。学生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两类:表扬(激励)和批评(禁止)。几千年以来,人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知道教育软硬两招都要抓的道理。两类教育方式宛如人的两只腿,缺一不可。单单只采用某一种教育方式是残缺不全的。正如一个人的饮食,偏食就会营养不良。因为人的一生中,失败与成功相伴,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在所难免。相随的除了鲜花和掌声,也还有当头棒喝和冷水兜头。所以,批评惩戒,令其理智、清醒,是必不可少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它能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皆能坦然面对,勇敢应对。如果学生听不进劝诫的话语,接受不了惩戒的措施,这对他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做极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导致其偏激、任性、霸道、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以自我为中心;或心理脆弱,心胸狭隘。这是一种缺陷型心理。这样的人于社会又有何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除了智商,更需要较高的情商。
对于社会上的片面乃至错误言行,我们只能因应化解,切不可无原则的附和和退让。苟且和逃避决非长治久安之策,也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况且,法律已经给了我们正当和充分行使管教的权力。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文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严格管教学生。
对学生的违规乱纪言行不但要批评教育,必要的时候还得采取惩戒的教育方式。所谓惩戒就是因教育对象自身过错而违纪,接受某种形式的惩处,以示警戒,避免以后重犯。广义的惩戒可能包括了体罚,但惩戒绝非简单等同于体罚。惩戒是指通过施罚而让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难过,羞耻,但不以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古人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就深知惩戒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比如俗话说的:“三句好话值不了一马棒”,“好话三千,不如蛮法一个”。以前的私塾先生桌上厚厚的大戒尺,就是惩戒的象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相标榜,但他们实施起惩戒教育来却毫不含糊。韩国通过的《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可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详细而明确。在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特别是关于教师体罚学生方面,允许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教育部门为此规定了具体的要求:备有惩罚记录,用经过认可的鞭子或皮带,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但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施行体罚)。
惩戒教育能有力地阻止学生重犯同样的错误。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耻感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善恶羞耻感,是可悲的。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有些事情是有害的,为社会所不容。一旦违犯,如果不知羞耻,不加收敛和约束,就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和唾弃,有被排斥和驱逐的危险。这样就会在学生心理形成压力,造成威慑。使他顾及大局有所畏惧而谨慎从事。
惩戒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手段。一个人做错事,违反纪律,就应该因此而承担责任,接受相应的惩罚。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成为负责任的一员。试想,如果人人都勿须为自己的过错担责,这个社会还何从建立规则和秩序。有令不行,禁而不止,我行我素,这样的社会是混乱无序的,没有希望。现在的部分“官二代”飙车肇事,口吐狂言,扬长而去,这除了他们过于崇信金钱的魔力外,与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飞扬跋扈,毫不检点,做错事无须接受惩罚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灵活多变地采用惩戒教育。如严厉批评教育;罚抄写作业;罚站,面壁思过;罚打扫卫生;各种形式的运动惩罚;停课反省,接受家庭教育等。这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犯错而遭受惩罚,从而产生羞耻、心有不安、有所畏惧,感受惩戒的痛苦。这就会在他心里产生深刻的记忆,警戒作用相当大。笔者有一名学生,性子缓慢,做事磨磨蹭蹭,家长说每天早晨起床很早,但到校总是迟到。我要求他:迟到必须在教室外罚站读书。三天后他就改掉了迟到的陋习。我问他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他说:站在外面的滋味真不好受,就如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天冻地寒没有教室温暖,还得遭受其他人的眼色,简直是煎熬。有个学生经常拖欠作业,我在星期天下午将他留校,勒令其将一周的作业重做五遍,直累得他气喘吁吁。从此以后,他这个老毛病就没有再犯过了。
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一味地溺爱,畸形地呵护。花草需要修剪,人需要磨砺。惩戒教育是一剂良药,虽然苦涩,但却很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恩威并施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