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白鹿原上,万木葱茏,生机盎然。5月1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中华文学选刊》前主编、《当代》杂志主编何启治先生,江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世旭,辽宁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刘兆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评论家白烨,齐聚白鹿原,为三百余位西安思源学院的师生奉献了一场超大阵容的文学盛宴,赢得了师生的高度赞誉。
何启治先生是陈忠实的巨著《白鹿原》的责任编辑,他简要地介绍了《白鹿原》诞生的前前后后,并对《白鹿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评论家白烨长期致力于《中国文情报告》,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各种潮流、趋势十分熟悉,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文学的演变情况,一是传统作家走文学期刊——作协——评奖的路子,而现在的很多作家不再走这种传统的路子,而直接进入市场,找书商出书,撇开了文学期刊和作协;二是文学的多样化程度前所未有,什么东西都有人写,想写啥就写啥,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每一种文学作品的类型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现在已不存在所谓的“大众文学”了,读者都是分层的,都是相对固定的群体;三是网络文学十分繁荣,阵容强大。对网络文学也要有正确的评价,尽管良莠不齐,但也有精品,对网络文学的前景应是充满希望的,而不是否定的和悲观的。作家刘兆林以老子的思想比照当下浮躁的社会,提倡人们过慢生活,发出了“肉体慢慢走,等等灵魂”的号召;作家陈世旭以“三个朝圣”,赢得了师生们的喝彩:第一个“朝圣”是,西安是一座十分伟大的文化古城,汉唐气象令文化人敬仰,所以到西安来就是朝拜文化圣城,二是朝拜写出了巨著《白鹿原》的作家陈忠实先生,他回忆了与陈忠实的交往过程,谈了阅读《白鹿原》的感受,表达了对陈忠实的钦佩和敬仰;三是朝拜白鹿原上的思源学子,认为置身于白鹿原的学子们十分幸运,能够汲取白鹿原的灵气,成就学业。
会讲的后半段时间,作家、评论家与学生进行了互动。有学生问白烨,在今后几十年内,传统的纯文学能否回温?白烨回答,文学为我们建构了另外一种理想的生活,它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但现在的阅读呈年轻化、浅俗化、图像化的趋势,把传统的阅读给分流了。但是,总的趋势,纯文学、传统文学的生命力依然十分强劲,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人们对美好文学的追求会更加执着,纯文学会变得更好,一定会回温,我一点都不悲观。有学生问何启治,在当代文学作品铺天盖地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写出《白鹿原》第二?何启治答,首先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陈忠实之所以写出《白鹿原》,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丰厚的农村生活积累,没有生活积累,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其次要有思想,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作品,都是有思想的。白烨补充说,《白鹿原》是不可重复的,是天赐的,要写出好作品,必须学会选择,学会取舍,另辟蹊径,重复别人是不能出新的。针对学生的提问,陈世旭,刘兆林也都作了精彩的解答。
会讲由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先生主持,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的杨明琪院长对会讲作了精彩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