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名师们的经验,看看身边有成绩的老师们的做法,不难看出他们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或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或具备独到的教学艺术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关心热爱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亲和力”。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
亲和力是师生交流沟通、达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本条件。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无话不谈,心心相印。尤其教育问题学生时,更应做到这一点。在教育学生时,我们绝对能够做到“面对面”,但是往往做不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师生间毫无芥蒂地说心里话。沟通不了的根源在于老师:他们在于学生交谈时,爱心不足,面目全非,而学生一方担惊受怕,文过饰非,结果是老师生气,学生憋气,也解决不了问题。要与学生达成共识,关心、尊重是基础;理解、信任是关键;诚恳、耐心是途径。
亲和力是教师充分展现个人才华、传播知识、创造和谐氛围、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教师课堂教学能够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学生认真听讲。显然,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解决如何让学生听课的问题。一个好教师比有吸引学生的好方法: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方法、清纯流畅的语言表达、端庄大方的外在形象都是吸引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些闪光点闪光的条件,仍然是教师的亲和力。设想一个教师,如果表情冷漠、缺乏耐心、语言犀利、甚至挖苦体罚学生的话,即使你的知识再渊博、手段再先进、形象再洒脱、方法再多样,学生也不买你的帐,因为他们不愿意做被施舍、被凌辱的奴隶。
亲和力是实现新课标的基本条件。新课标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教学互动主体不断变化,学生也是老师,老师也是学生”。要实现互动教学,教师必须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愉快的可以交互作用的互动教学环境”。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是一个学生间的特殊学生。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要民主不要垄断;要宽容不要苛求、要走进学生、融进学生,不要恪守师德尊严、高高在上。否则你就无法参与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学生,也就无法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任务,实现新课程的育人目的。最多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在新课程中走上绝路。
总之,亲和力是教师的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座通向教学成效的桥梁,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拥有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