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威,辽宁本溪人,1987年山西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长期在高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讲授多门专业课程,参编数本史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约80篇,现任我院政法系历史学教研室主任,担任“惠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专家顾问等惠州市一些组织的专家顾问、会长、理事等职,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称号,科研成果突出,其个人论文《五四时期两性伦理观念的嬗变》被评为惠州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身教重于言教 科研结合教学
“快看,快看,关爷在我们班的QQ群发了他去考察的图片了,还有一些点评观点。”2012级历史学1班的班群马上被同学们“围观”,通过在Q群发的文图,同学们如临其境,遵循着“关爷”的足迹,又一次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魅力。历史班学生廖彩霞说:“平常关爷喜欢到我们宿舍串串门,约我们去爬爬山,聊聊天。我们同学学习上有问题、心里有疑惑就想找他聊聊。”
这位被政法系历史学学生称为“关爷爷”的,就是关威教授。关威教授虽然年近60岁,但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机网络、QQ群聊天、发图片、发视频等新兴技术一点都不陌生。他时常通过QQ群与学生交流,正如关教授所说:“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通过彼此的情感交流交朋友,有助于师生友谊和提高教学效果。”
1982年起,关威教授便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那三尺神圣讲台上一站,就是第33个年头了。30多年过去了,关教授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依然喜欢用自己的所学与所悟,做学生的引路人。
他认为,教师把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在课堂上讲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他说到:“历史学的基本史实是不易变化的,只是评价方面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时候会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比如很早以前我们对清政府李鸿章这些人物的评价,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把一些新的学术动态、学术观点向学生介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论分析能力。当然,我们在介绍学术动态的时候,并不强求学生要依从哪一个观点,往往是多种观点都会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关教授这种不断钻研业务、了解学术前沿的学习态度,这种使用思辨分析研究方法的做法,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让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好学如饥、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2012级历史学1班的朱灶妹同学手捧着关威教授赠送的个人专著《清末民初政治与社会》激动地说到:“这本书我们全体历史学学生人手一本,关教授还在每本书上写上勉励的话语和签名。我真的很感动,也很认真地拜读他的著作。他的书让我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近代史,真的很受益。”
同班的詹彩云说道:“课堂上,关教授不仅向我们展示他的学习考察成果,还让我们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考察成果,比如有些同学去了上海、澳门等地,他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展示和讨论中。关老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慢慢引导我们学习,有时让我们自己谈体会和感想。他也发很多关于历史知识的链接给我们看,这样拓宽我们的视野,促进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走出课堂 带领学生做东纵老战士口述史
课余,关威教授主动组织学生外出考察,带领学生开展“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2007年夏,关教授带领2006级、2007级、2008级的钟林、陈炎坤、林剑峰等学生组成了一个“东江纵队口述史研究”项目组,从5月-8月,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分别对16位东纵边纵老战士进行了采访。随后部分学生又到东江纵队所在的根据地、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回忆起当年的调查研究项目时,关教授对学生这种热爱调查研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记录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深深感动。他说到:“当时没有什么经费,学生凭着一股热情,做足了前期的准备,就分成若干小组,用学校发的每组50块钱调研经费买点水果,带着—支录音笔,坐公交车就到了抗日老战士家里去做采访、记录、拍照片。当时我们采访了惠州和东莞地区近20名老战士。”老战士们的自身经历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他们还将采访过程中写的文章收集起来,打印装订成书。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表彰。“往后几年当我们继续想把这个项目深入研究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不少抗战老同志因为身体的原因,已无法接受采访做口述记录。回想起来,当时真的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关教授说到。他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学要理论结合实际、教书结合育人,老师除了认真备课,学习新媒体,不断完善课件外,还要按教育计划带学生外出实习,让学生接触社会、古迹、文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暑期三下乡、启明星支教等活动。
除此之外,关教授还与历史学其他老师一起,多年为考研学生开经验交流会、做辅导报告等。今年,政法系历史学专业共有7名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刚考上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祝春霞同学认为,老师对她的考研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课堂上,关老师常常把相关的专业研究动态、经典的纪录片视频和参考书目等多种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拓宽视野,汲取课本外的知识。同时,关老师在其考研初试、复试、阶段,不遗余力地给予悉心的指导。
话不多 行动支持
政法系包国滔老师向记者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系办开会,有两个女学生负责拍照,一直站着。关教授就主动去找了两张椅子给他们坐下。虽然是小细节,但真的很感人。关教授能记住大多数学生的名字,还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甚至还知道他们的家乡!课堂上谁没有来,他都了如指掌。”包老师的幽默引得大家哄堂一笑,也让人感受关教授点滴关怀、平易近人的为人作风。
年轻的包国滔老师是我院近年来引进的博士之一。他跟记者聊到:“由于我对社会学没有过多的研究,在接到要给12级的学生上社会学的通知时,我的心里很没有底。当时关教授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课件给我参考。我认真研究了一下,心里才有了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说真的,关教授话不多,但简简单单的行动却给了我支持。”
“关教授作为系里的老教授,是一个低调、踏实、不张扬的人。他务实、照顾集体,做事有条有理,课程安排合理,能够较好地调动课堂的气氛,一手操办学生课外考察和社会学习等方面的活动,有着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教学精神,对学生负责到底,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政法系副主任徐旭阳教授对关老师这样评价道。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关老师专门补充:我们历史学专业近年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与学院、政法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教研室老师的团结努力密切相关,也受益于我们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成晓军教授。我是因为大家的工作成绩优异代表集体接收这个荣誉。
《教育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通过采访,学生记者们也对言传身教、热爱学生的关威老师心生敬佩,并真诚地道声:“好老师,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