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教授
王俊,女,贵州省凯里市人,苗族。1984年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任学员、歌唱演员计10年,1984年后转入高校从事音乐专业教学工作,先后在株洲工学院、湖南理工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苗族侗族传统音乐,声乐艺术。1990年至1991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助教进修班学习,1996年至1999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现为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南省音协合唱艺术委员会理事,岳阳市音协副主席。
一、教学情况
1984年到高校任教至今,一直承担声乐、音乐欣赏、民歌赏析等课程的教学。讲究教学艺术,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他(她)们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善于利用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作品。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欢迎,所授课程多次评为学校的优质课,获得教学优秀奖。
二、科研情况
1、2001—2004年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少数民族音乐比较研究(苗族、侗族)”(已结题)。“现代文明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研)共2项
2、2001年__2003年主持并完成院级重点项目“少数民族音乐比较研究”。院级教研教改项目“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隐性课程建设”。共2项
3、2001年_2004年参与教研教改课题“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技’与‘理’的双轨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综合设置的理论研究”。、“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与重点课程建设(声乐基础)等共4项。
三、发表的主要论著情况
1、专著《苗族、侗族传统音乐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4;
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1、关于歌曲创作与民族睦邻的思考,《人民音乐》2001(7)
2、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民音乐》2004(4)
3、民族音乐旋律二题,《中国音乐》2001(3)
4、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探源___侗族南、北两大方言区民歌比较研究,《中国音乐》2003(3)
5、苗族曲艺—嗄百福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浅析《中国音乐》1999(1);
6、民族音乐学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7、苗族民间音乐鸟瞰(之一),《北市国乐》(台湾 )2000(164)
8、苗族民间音乐鸟瞰(之二),《北市国乐》(台湾 )2000(165)
9、一朵绚丽的“山花“__《贵州创作歌曲导读》简评,音乐周报2001年7月26日
10、侗族民间音乐论要,《云梦学刊》2002年(5)
11、苗族飞歌与侗族大歌旋律形态的比较研究,《旋律研究论集》2000年月
12、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音乐,《校园歌声》2002年(3、4、5、6)及2003年(1、2、3期)连载
13、蜚声海内外的侗族民间音乐,《校园歌声》2003年(3、4、5、6期) 连载
14、浅谈原生态民歌及其深远影响,《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年(11)
15、侗族鼓楼的社会功能和美学内涵,《云梦学刊》2007年(6)
16、民族音乐学者群中的“本土乐派” 《民族乐坛》2009(1)
声乐艺术及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1、声乐艺术的两重属性与声乐实践,《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1),
2、论唱歌与歌唱—兼谈声乐训练中的“音乐感觉”培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云梦学刊》2004(4)
4、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云梦学刊》2001(6)
6、从“原生态唱法”看高校专业声乐教学,《云梦学刊》2006年(6)
7、高校普适性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美学选择与目标实现,《中国音乐》2009(2)
8、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音乐》1999(4)
9、析“纯艺术”观,《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9(1);
歌曲作品
1、风调雨顺的中国, 《湘江歌声》2000(4)
2、黄河谣,《湘江歌声》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