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建校时之碑刻所载,1917年1月,省长委任杨欣兰为直隶第五师范校长。校训为“忠信敏公”。教职员有王际隆、郭维城、郭宝鎔、张文翰等19人。当时学制定为5年。分为预科1年,正科4年。招生来源为口北各县完小毕业生。每届一班,招生名额为30至40名。首届招生为1917年,本科第一班学生毕业于1922年。计有29人。原拟招生名额逐年有所增加,然而由于国内各系军阀混战,导致外侮接踵而至,致使民生凋蔽,教育经费拮据,因此,招生数额从未递增。
1928年,直隶省制裁撤,直隶所辖口北道宣化等16县划属察哈尔省管辖。察哈尔省建制设立之后,将原设在张家口的蒙旗师范学校,易名为察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直隶宣化五师,亦改称察哈尔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制从5年增为6年,废除预、正两科,改为文、理两科。招生来源一仍其旧。于1935年,复将学制改为“三三”制,并有初师、后师之区分。
当1935年日寇魔爪伸向华北之际,南京政府腐败无能与日寇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同年8月1日,我党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全国人民掀起了“ 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宣师进步师生不顾当局的一再阻挠,冲出校门,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参加到这一伟大斗争行列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察哈尔省沦陷。“日伪察南自治政府”为便于掠夺我中华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将学校改制,分设农科与工科两校。从此宣师忍辱受侮 ,中断长达8年之久。
1945年9月,我军收复察省之后,于1945年1 1月5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遵照省府指示,立即着手恢复宣化师范。由于省府当时辖5个专署,其中包括原冀察区行署4个。故宣化师范易名为冀察师范学校,以培养省辖区域内的小学师资。任命武树藩为校长。
翌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我军采取了战略转移,于公元1946年10月10日撤离宣化,冀察师范学校师生亦奉命迁往老区。
国民党军侵占张宣两地之后,伪省府教育厅令将宣师迁往当时省垣张家口,校址设在西山坡,定为男校(即今之张市二中)。女校设在东山坡(即今之张市十中)。男校复于1947年暑假迁回宣化旧址。
斯时校长贾凤翔系国民党人;训育主任杨瑞庭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系进步民主人士,对我地下党学生起了保护作用,解放后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师校长;教务主任马希哲系生物学家,解放后不久调内蒙古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总务主任栗儒珍,解放后,仍留用为总务主任,系民革成员。学制仍为3年,在籍学生约300名,编有6个班。中共党员刘连城同志(80年代任中共宣化区委员会书记),就是以学生身份为掩护,进入宣师开展地下工作的。当时进步师生在刘连城同志的具体组织下,与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相配合,同反动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1947年暑假前,主要是争取部分进步学生不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劝导一般学生不接受其反动宣传,用以抵制其在学生中大量发展三青团员。
同年,暑假后,国民党开始实行“党团合一",组建“区分部",此一时期地下党,主要是号召青年学生不填表,不签字。同时组织学生联合向伪教育部申诉 ,请发校服,提高膳食标准。尔后,为配合我军反攻,积极了解伪政治、军事动态,以为再度解放宣化作准备。当时,反动党团中的顽固分子非常嚣张,由于顽固分子的告密,伪城防司令部曾派兵包围学校,搜捕我地下党组织成员刘连成同志。由于得到进步师生的掩护,事先已离开学校,转移到解放区。
1948年12月7日宣化再度解放。解放后,察南地委先后委派张凡、许文仪二同志接受,恢复宣化师范。
1949年3月初,中共察哈尔省委正式任命郅寒雨同志为校长。学生名额依照学籍薄核查,实际复校授课,返校报到者仅200名。据统计,留下的师生员工有92.5%为国民党员。极少数反动党团顽固分子手中还有枪支,并伺机捣乱。校长夜间查寝时,曾遇到黑枪射击。组建学生会,进行选举,也为多数反动党团分子所把持。而中共党员当时只有校长一人。
根据上述情势,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校长郅寒雨同志亲自上政治课和语文课,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目的在于了解情况,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二 ) 对留用人员采取了“既尊敬,又不怕"的策略,“尊敬"是为了团结,争取多数,“不怕" 是指敢于同寻畔闹事的少数分子作斗争。事经半载,学校秩序渐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