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待其序。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这是何其博大的胸怀,这是何等深沉的守候。
有这样一位老师,以如斯情怀,坚守在陕科大这片他爱得极深的热土,历经三十七载而无悔。
他就是沈一丁教授。
翻开沈一丁教授的履历,实在是丰厚而又精彩。这种丰厚和精彩之中,既有酒一般的激情,又如茶一般的宁静,编撰成生命的音符,记载一路山高水长,绘就一阕诗意浪漫、坚韧旷达的人生。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沈一丁教授气质儒雅,说起话来不疾不徐,温和淡然,在做学问上却有一股坚忍不拔、立志而躬行的执着率性。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一直奋斗在化工科学技术的前沿,总能始终保持对研究领域重大发展需求的关注热情。
有一次,同学院一位老师在凌晨2点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提出关于建设煤化工能源新专业的设想,没想到,早上6点不到就收到了沈教授的一封长信回复,信中洋洋洒洒,不仅非常高兴地赞扬了这位老师的想法,还谈了自己更为详尽长远的看法和打算。看完信后,这位老师望向窗外刚刚发白的天际,不禁在想:能这样做的人,不仅有旺盛的精力,还要对化工科学有多么执着的追求和深远的考虑哪!
又有一次,他带领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石油煤化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在进行石油压裂液的技术攻关时期,他不满足于实验室里做出的研究成果,果断地做出决定:“我们必须要到现场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第一个提着行李下油田,率领团队成员辗转于陕北、内蒙等地,在油田的开采现场,甚至就站在“磕头机”旁,将实验室里的研发成果一边用于试验、一边观察,现场有问题就现场解决。虽然经常是“满身土一嘴沙”,可他总是冲得最前、站得最近,就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数据和记录,为下一次可能出现的问题尽早做出解决方案。看着节节攀升的石油采收率,已成了“泥人”的他这时却像个孩子似的雀跃不已,连在场的工人都不禁翘起了大拇指:“大学老师真能行,不怕苦不怕脏,把实验室都搬到咱油井旁啦!”
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
要问最能令沈一丁教授高兴的事是什么?莫过于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这时的他,就是一个敦厚豁达、充满慈爱的父亲。因为他说:“作为老师我不需要多少名誉与鲜花,只是喜欢‘教师’这个词”。
凡是他的学生,都会记得一个重要日子——沈老师的生日,不是因为这天要给老师送什么礼物,而是实在令人太难忘。每到这天,沈一丁教授的家就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他邀请每一位学生来家里做客,不用带任何礼物,只需要带上一张嘴,因为他要在这场生日宴上大展身手。沙枣馅酒味小甜饼、兰州拉面、手抓肉、烤肉……一盘盘香味四溢、热气腾腾,满满登登的一大桌,全是学生们最爱的美味。看着这帮孩子们吃着、笑着、说着,沈教授满眼都是得意之色,自己开心得就像个孩子。兴到浓时,学生们会你去跳支舞、他来唱首歌的纷纷为老师送上生日的祝福,而他则会在大家盛邀之下,一会儿拉起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一会儿来段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最后一定是他和夫人李小瑞教授压轴——他兴致勃勃地拉起小提琴,一曲《梁祝》如流水一般潺潺倾泻而出,随即响起的是李小瑞教授婉转的歌声,优美地、久久地回荡在大家心头……
他教诲学生从没有发过一次火,也很少说批评学生的话,但是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近期发生的小事都能如数家珍,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当“灭火者”。他的一位博士生深情地回忆道:“记得我第一次独立去技术应用的工地现场施工,却做得不是很顺利,延误了工期还差点导致生产事故。待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学校,沈老师很快叫我去他家坐坐。当时我心里很忐忑,去了以后都不敢抬头看他,以为他会责备我,没想到他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反而微笑着开导我鼓励我给我‘压惊’,着实让我恢复了自信心和钻研的干劲儿,顺利完成了以后的施工任务。这件事对我后来的研究道路影响至深,可以说,沈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关心挽救了我的科研生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沈一丁教授对待生活,诚然如此。无论是面对重重压力,还是日常琐事,他总是抱有一颗泰然处之、荣辱不惊的平常心,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美寻找诗意的悠然情怀,使得生命的本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人生的感动就不言而喻。
走进沈一丁教授的书房,阔朗的书柜中除了磊着厚厚的中外文学名著,还能看到小提琴、二胡、吉他、笛子等乐器,一柄带着长长穗子的太极剑,一套古拙浑厚的紫砂茶具,亲手写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一位化学家的书房吗?闲暇时间,一卷书,一盏茗,一幅字,就是他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兴致来时,他笔走龙蛇、泼墨挥毫,不论是作了一幅画抑或是一首小诗,都会将它们拿给同事或好友欣赏——非关炫耀、不为赞美,只为心中那份纯粹的快乐予人分享。
不仅如此,沈一丁教授还能将生活的枯燥甚至是郁闷,神奇地变为美妙和愉悦。只要有空闲,他都会下厨做饭,这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意。蒸个馒头,他会一点点拿捏加碱的比例,就像在实验室做试验,当掌握了最佳配比的“秘方”,看着出锅的又白又暄的大馒头,何其乐哉?当工作中遇到阻力和困难,他不会坐困愁城,而是甩甩头,偷个空闲开上车,一口气跑出几十公里外,纵情在青山绿水之间,极目远眺、舒展筋骨,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回归宁静。回来时,整个人又是一副波澜不惊的从容稳健。
2015年5月5日,是沈一丁教授离开管理岗位、全身心重新回归讲台的日子,在离任讲话中,他深情的一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台下许多人刹时红了眼圈。诚然,时光荏苒,逝去的是年华过往的无声;流年飞逝,不变的是写满历史的厚朴。时至今日,每位接近沈一丁的人在谈及他时莫不敬佩不已,他的学生们更是以沈老师作为楷模。
有的说:“很荣幸今生能遇到沈老师,他不但是我们学业上的领路人,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生导师,在他身上我们学会了褪去功利与浮躁,懂得了热爱生活与满怀激情。”有的说:“大三的时候,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又充满憧憬的心进入您的科研团队,那时候突然发现,您是如此和蔼可亲,从那开始,您就用慈爱温暖我们大家,用渊博的知识圆了我们一个个的梦……留在您团队已经近七年了,您说的每一句话我都铭记在心。在您的熏陶下,我在丰富多彩的日子里,赢得了不少同学的赞赏。在您的不断鼓舞下,我在人生路上寻找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这恐怕就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就,也是终生的生就。(通讯员:方润泽 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