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年秋季开学前,市委组织部长送我到柴沟堡师范学校任校长的。我早就知道,柴师是一所老学校,有一支资历不凡的教师队伍,曾经培育出一批批优秀毕业生,社会声誉良好。时下,也有不少叫得响的工作,因此,思想压力较大。虽然我也有一些行政、学校的工作经历,但还是做足了准备,一定要努力工作,决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期望。
到校后,我抓紧一切时间,深入班组室,广泛接触教职员工和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并和班子成员深入探讨认真研究学校现状,很快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这个判断也得到了多数教职工的共识,完全可作为我们做好工作的切入点。这个判断就是:学校的整体工作虽能正常运作,但教工队伍存在明显的两个断层,即教师队伍断层和中层干部断层。教师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50岁以上),中年教师虽然都是骨干但数量很少,一线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在默默地工作;中层干部老化且数量不足,中青年干部的培训与选拔严重滞后。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太差,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新的领导班子必须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以学校快速发展为中心,下功夫抓好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和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抓好中层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使用工作,抓好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
到任的3个月内,我亲自对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边调研边进行修订,共充实完善了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11项涉及全校性的管理制度,首先在班子中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并在全校工作会议上宣讲贯彻,营造出一种改革创新的工作环境,让广大干部、师生都知道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以此鼓舞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在此基础上,陆续有计划地展开三大工作任务。
一、调整充实学校中层领导班子,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校长负责制和党的培育、选拔和使用干部的基本精神,根据中层领导班子老化且数量不足的现实,我广泛征求一线教职工的建议,并虚心听取班子中原有领导的意见,特别是同时任党总支书记的李秀赞同志多次沟通和研讨。依据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优秀教师、好中选优的原则,经学校党总支会议讨论通过,确定初步人选,并报市科教工委批准后,按职数及时配齐了中层班子,我到任半年后,中层各处室工作很快进入正常的运作状态。随后一些中层老同志因年龄陆续退出,又及时按职数增补中层干部,不到两年时间,一个全新的相对年轻化、能实干、有担当的中层集体形成。学校党政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校办产业处、后勤处都做了调整和充实,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层领导班子,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他们令人满意的工作实践以及所展现的个人素质让我终身难忘,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中层干部队伍的加强,有力地推动学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抓紧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反映,学校确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但他们很难有一个机会脱颖而出。我当时就想,加强教学管理,普遍号召教师自身注意业务能力的提升这是必要的,但如何为优秀教师提供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从1997年开始,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提出进行全校优质课评选工作,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优质课评选采取一线教师自我报名、教研组推荐、学校统一组织的办法,做课内容随学科教学进度安排,由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组成评判组,课堂现场打分,最后依据评判组平均分由高到底排出名次。对此,老师们格外重视,同时教研组长也帮助一起备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研气氛,做课水平较高。经过连续3年的比拼,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鲜明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为学校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提供了便利。这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自然就成为大家佩服的骨干力量。
在抓紧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鼓励教师尽快提高学历水平,专科学历进修本科学历,进而进修研究生学历,学校支持一批老师参加了市教育学院和东北师大联合举办的研究生培训班,也为这些同志以后进一步提高学历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方筹措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我到任时,学校教室还都是平房,冬天生炉子。一批青年教师结婚后,全家挤在一间小平房,实在太简陋了。于是,学校积极向市教委申请新建教学楼专项经费,同时,抓紧同怀安县有关部门联系,申办基建的相关手续。于1996年下半年6000多平方的综合教学楼(含办公楼)开始动工兴建,1997年完工投入使用。接着又在校园内兴建了两栋教工家属楼,基本解决了全体教师的住房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为了解决基建经费的难题,除向市教育局申请外,还积极自找出路,通过市计划委员会,争取外省招生计划,扩大招生规模。从1996年始到1998年,我亲自带队到山西有关市县,宣传在外省的招生政策,宣传柴师的悠久办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报考,连续三年从大同、忻州等地招生近400人,所收学费及时弥补了基建经费的不足。同时,扩建了学校原复式教学研究中心楼,除更多举办复式教学研究活动外,还接待顾客住宿。学校周边也开发了一些临街出租房,增加校办产业收入,保证了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抓紧中层干部培养充实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市委组织部提出处级(学校校级)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柴沟堡师范学校严格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干部标准和工作程序要求,通过广泛宣传、自我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审定的程序,确定了四位同志为处级后备干部,正式上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对于上述四位后备干部,学校放手他们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大胆工作,同时提醒他们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工作实践证明,这些同志没有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所担工作都很出色,到2001年前后,后备干部先后进入柴沟堡师范学校领导班子。学校的快速发展也为学校升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宣化师范、柴沟堡师范、张北师范和宣化区职教中心合并组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柴师一批校级、中层干部成为新学校的骨干力量。有的提拔到外校担任学校领导。一批一线骨干教师有的进入学校中层、系部干部行列,有的很快进职为副教授或教授,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2001年6月,我调离了柴沟堡师范学校,但我和同志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火热生活记忆犹新。现在,我老了,退休了,可看着新组建的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面貌日新月异,我祝贺,我喝彩;看着这批年轻人在不断成长,我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骄傲,祝愿他们继续努力,清正廉洁,务实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作者:李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