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选择学中文一方面是从小喜欢看几本书,认为文学不外乎就是读读写写;另一方面也是文理偏科比较严重,高中期间几何化学鼓弄的风生水起,代数物理煎熬的无所适从。文理分科,细思量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断然选择了文科,因而也就打通了日后进入宣师的道路。
记忆之一:入学首日之迟到版
1998年9月,记不清楚哪一天了,只记得那晚是第一次班会。下午,从张家口乘坐小巴赶赴宣化,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睁开眼,新开路,下车后居然不知宣师在什么方向,顺着街道走吧,终于走到先前经常来的地方。腹中小饿,街边犒劳了自己的肚子。本该直接去宣师了,却在新华书店磨蹭了很多时间。待赶到教室,班会已经开始。坐在后排靠门的座位,听着班主任讲述宣师的历史、宣师的现在、宣师的未来,霎时感觉第一次班会迟到是那么的不应该。时间过去了将近20年,迟到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这一次的记忆确实那么的深刻,那么的清晰。我错了,老师!
记忆之二:篮球比赛之拼搏版
我是个体育迷,不管什么运动项目都喜欢看,不管什么运动项目都多少明白一些。班里共有男生10名,但是组建一支篮球队确是有些难度。同桌篮球打得不错,是球队的控卫;我的个子较高,是球队的中锋;还有一位同学主打小前锋。三个支点配齐了,其余的男生就客串球场的其他位置。很快,中文、数学、英语三个班的球队展开了第一次厮杀。首战,兵不血刃的干掉了数学,痛快!次战,与英语展开了艰苦的拼杀,从领先到扳平到落后再到领先,终场哨响的那一刻,整个人都累瘫了。那以后,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共同组建了宣师大专篮球队。一棒子愣小伙,连运球上篮都不协调、挡拆配合都不熟练,气得体育老师那么大年纪还要亲身示范,纠正动作要领。终于,把我们这些只会胡打乱投的所谓篮球队员训练的小有起色,进而与体班、炮院、部队各个对手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有胜有负,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一帮兄弟,只有在球场上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意志。感谢您,老师!
记忆之三:图书馆内之抄书版
从小就喜欢《红楼梦》,源自那个年代电视节目的匮乏,每逢假日,《红楼梦》、《西游记》几乎霸占了仅有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相对于《西游记》的僧道儒、佛鬼神,更钟情于《红楼梦》的人情世故。看了很多遍《红楼梦》,其实对书中的人物分析并不是很了解。那时候宣师的图书馆尚未建成,教学楼西侧平房建有一间图书室。一日进去,发现一本《四大名著鉴赏辞典》,其中红楼人物的性格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每日下午固定时间,我都带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去图书馆,每次都拿起那本厚厚的辞典,边看边抄直到老师说,“同学,时间不早了,明天再来吧!”日久天长,老师都会把那本辞典放在自己的手边,静候我的到来,我也会一日不差的准时接到那本辞典。突然一日写作课,王亚红老师说,“我们有个学生,天天到图书室抄书,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忽然间,感觉脸红到脖子,甚至不敢抬起头来。那个笔记本,我保存至今,里面的点点滴滴也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苦了,老师!
记忆之四:查询典故之惭愧版
樊亚东老师是我敬佩的老师之一,樊师的为人准则和传道受业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今,写报告、改材料,我还时常将苏东坡的诗词、黄山谷的名句融入到笔下(不过大多都被领导删去了。这里附笑一声,呵呵)。一次假期前,樊师留了一份作业,不要求完成,只要求用心。假期过得充实,白天打球,晚上上网。忽然一天想起了樊师的教诲,“只要求用心”,于是拿起那份作业,认真的看了又看。原来这是一份书单,一份融合了古今中外诸多典故的书单。未见得能读完这些书,但是能够领会这些典故就是难得可贵的。樊师用心良苦,学生无地自容。那日起,我翻阅了不少的书籍,对能够查阅的典故、了解的知识进行了积累和总结。尽管开学之日,我还是未能完成作业,但是接到樊师自费赠予的小礼物,我还是感到那种源自内心的惭愧。对不起,老师!
记忆之五:桀骜不驯之反省版
为什么中文的学生如此难以管理?这或许是当时宣师领导和老师们的一个共同话题。因为校服的问题,我们与学校撕破脸皮;因为宣师纪念明信片的问题,我们与学校针锋相对;因为宿舍管理和自习时间问题,我们与学校根本对立;因为自办校刊的问题,我们与学校泾渭分明……太多的不合作。这么多年走过,这些故事都已烟消云散,有的无人想起,有的津津乐道。有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当年的故事,现在终于明白那都是因为我们的小骄傲,那种经不起时光打磨的小骄傲引起的。还记得当年有人说,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适应我们。这就是一颗炸雷,把小骄傲彻底引爆,各种不和谐随之显现。多年后,有幸与宣师一位领导成为同窗,谈笑间说起那些往事,他说,其实有什么难以管理呀,互相尊重才是最重要的。话说的不错,在工作中,我也深深感触到,尊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添乱了,老师!
记忆之六:谆谆教诲之受益版
宣师尽管不大,但是为我们配备了最好的师资力量,有的课程甚至比本科讲授的还要丰富,这一点在升本后感触颇深。还记得本科期间,我拿着宣师期间的笔记本去请教一个问题,老师惊讶宣师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其讲授程度都是很多学校所不及的。时至今日,很多时候我还是以宣师的笔记为基础,撰写论文,获益匪浅。当年,吴文堂教授以和合文化为题的专题讲座,在多年后才引起很多人的重视。有幸以此为题,撰写了千数字文章,呈送各位领导,其实都是吴教授的观点和功劳。惭愧了,老师!
将近20年过去了,记忆中的事情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耳畔还能想起宣师的校歌,“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心,我们是宣化师范的年轻人……”惭愧学了多年的中文,文笔的功力依旧浅薄如初;感谢此生有幸步入宣师,良师益友终生无悔。
作者简介:陈坡,宣师98届大专毕业生,现任张家口市政协办公室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