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暑假,我没有在家享受安逸自在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作为一名通讯员,跟随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艺点武隆”乡村旅游创意设计实践服务团前往武隆区桐梓镇进行三下乡活动,度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暑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诗篇中的这一幕真的出现在我眼前。在桐梓镇的一处悬崖峭壁上,一座古典精致的楼阁赫然在目。云蒸霞蔚,山雾缭绕,楼阁被掩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隐逸在白茫茫的云雾里,唯留一摸绰约的身影,仿佛真的处于白云深处。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座楼阁出自一位六旬老人之手,他就是陈维清。
在和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了陈维清精彩又不平凡的一生。“弱冠系虏请长缨”,十五岁参军,保家卫国,在经过硝烟战争的磨练后,陈维清退伍归家。1984年,桐梓镇开始抓教育,小镇急需教育人才,就读于师范的陈维清毅然又投身于教育行业,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磨砺出他坚韧又高雅的品格。
2015年,陈维清从教育岗位退休下来,已经年过六旬的他想到了自己的梦想,他一直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双手打造一栋房屋。“说干就是干!”,从军的经历造就了他说一不二,果决的性格。陈维清并不是专业的木匠,他甚至对这些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份喜爱和兴趣,凭借这份喜爱和兴趣,陈维清在那个信息化落后的年代,自己带着眼镜一点一点在网络上搜索,参观别人的设计图,在村里的木匠工作时偷偷在旁偷师,最终,这些知识经过长年累月的沉积,终于让他能够在暮年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楼阁。电脑深处他仍旧收藏着的设计图,虽然并不复杂,却是一个老人半生心血的积累,历经七年之久,他终于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将这栋楼阁垒起。
听过他峥嵘而又传奇的一生,我们由心发出感叹,更多的是敬佩。如果换做是我,在我十五岁之时,我在想什么?我是否有这样为国奉献的自觉?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时代在前进,但我们不可否认,如今新一代的青年,心中的激情与热血在不愁温饱的和平年代中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很难感受到在陈维清那个年代,这些一心向党,将一生奉献给国家的精神,也没有机会去做这些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为国家、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与陈维清爷爷一样,如今也就读师范专业,我希望未来我能学有所成,像他一样,将半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社会培育出人才,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印象最深刻还是他亲身躬行,用血肉之躯修建出这么一栋美轮美奂的楼阁。因为兴趣爱好,他坚持了七年,不畏风雨险阻,我想到从前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而在陈维清身上,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在他七年的坚持里,他的党员精神和红色精神也若隐若现,正如他所说,他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党的精神指导,都离不开他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平经历。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执着,怎样的坚持,才能让一个老人不惧岁月的洗礼;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觉悟,才能让一个生长于大山的老人坚守和谐自然的理念。陈维清是幸福的,临近暮年,他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今能像他一样的人太少太少。我敬佩他的执着,叹于他的坚守;我幻想他的生活,嫉于他的洒脱,人生在世,莫过于敢想,敢做。我由衷地希望,往后也能从自己身上,窥探到这个老人的身影。
如果没有这次高山桐梓之旅,我不会知道有一位老人住在山巅,睡于云海,如果不是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不会发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生。其实,每一次旅途,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也是一场盛大的丰收,而陈维清老人的这份精神,将会在未来的道路上伴我前行。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王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