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普通本科专业全部面向一本招生。对于2011年才首个专业面向一本招生的都江堰校区来说,更是标志着迈向一个崭新阶段。连续几年来,校区教风学风面貌焕然一新,校区从最初转专业学生的净转出,到2013年以来每年净增长,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这里实现自己成长成才的梦想。
“雷达”督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但教风改进、教学水平提升绝不是朝夕之事。近年来,校区以扎实的督导督查工作为抓手,构筑起监控教学质量的“雷达”系统。
开学第一天,督导组的老师照理早早就来到教学楼查看教学秩序。“这并不稀奇,除了开学、中期及期末三个时间段对教学各环节秩序进行集中检查外,从2015学年度起我们已经形成了教学检查开常态化、全覆盖模式,基本做到周周有检查、每门课程有检查。”
校区建成一支由教务部牵头,学工部等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办主任共同参与的教学督查队伍。上一学年度分别开展75次理论课、315次实验课教学检查,涉及教学班次近2400个、课程门数700余门,课程检查覆盖率达100%。
课上得好不好?进教室听课就知道。校区强化以听课为主的授课质量监控。2015学年度按计划安排或随机抽查听课人均达40学时以上,听课学时数较前两年增长了一倍,尤其关注新进教师以及学生评教满意率较低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将“师生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避免教师“一言堂”,让教师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与结果,树立“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督查稳秩序、督导保质量,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起监控教学质量的“雷达”系统,为校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除了课堂教学,校区还持续推进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答辩、课程考试等教学考核评价环节的督查工作,覆盖教学环节全过程。督查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教学检查情况,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定期通报的各项教学信息,为各学院把脉教学运行基本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近年来,整个校区的课堂教学运行秩序明显好转。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规范,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更高。
多举措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具有教学热情较高、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等特征。
“学习活动中有研讨交流、活动后有思考与运用”,这是一位曾参与示范公开课交流学习活动的新教师的切身感受。每年校区组织1到2次优质示范公开课交流学习活动,要求进校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全部参加,五年来200余人次参加,每位新进教师平均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接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各学院纷纷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课堂教学上持久“练兵”。
“新教师培训会像一枚指南针引导规范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专门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系统培训很有必要。”结合校区实际,校区每学年秋季开展新教师教学业务系统培训,成为学校举行的新教师岗前入职培训的有益补充。校区督导组、教务部与各学院密切配合,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督导专家、教务管理人员,手把手传授课堂教学管理、实验实习的组织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学管理规定等经验。尤其是总结督导督查在上一学年度发现总结出的各类教学问题,让指导更有针对性。
在学校连续举办的4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前三届校区参赛教师的最好名次仅停留在二等奖上,第二届更是被“剃了光头”,无一人获奖。而在第四届的讲课竞赛中,校区有2位青年教师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一等奖,实现了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在近两年连续两届的教学质量奖评比中,校区四个学院共推选出8名青年教师参与评比,就有4人从近50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教学质量奖特等奖的殊荣。这与各学院、校区长期以来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更得益于近年来校区各学院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近五年来,校区陆续招聘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到一半以上。新增教授7人,如今校区1/3以上的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不仅学历、职称上去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让学生受益匪浅,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名列前茅。2013年,该转专业一次性转入4个教学班,成为校区的“招牌”专业。
从2011年开始担任校区督导的罗燕教授感慨道:“现在感觉老师们上课整体水平提升不少。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博士、硕士,上课整体水平都不错。”从学生的评教数据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校区成立以来,学生评教满意率从最初的81.7%到如今的90%以上,七年间增长近10个百分点,尤其从2011学年度开始增长尤为明显。近年来都江堰校区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校区、各学院狠抓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浓厚学风滋养学生成才梦想
暑假时,都江堰校区去自习室、图书馆的学生和平时一样有序规律。
2015年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46万余人次,到馆读者人数近三年来持续上升,较2014年、2013年分别增长13.8%和25.8%,平均每人年进馆68次。2016年评比读书之星,到馆次数排序中前十名有九个来自都江堰校区,图书馆开馆时间也应学生要求再三延长到晚上十点。近五年来,考研、保研学生从2012年的20余人到如今每年近百人,其中近八成学生被“985”、“211”高校录取,学生考研数量、质量均呈良好发展态势。
校区学工部主任周永东对比几年来的学风建设时谈到,原先学校评比先进、优秀个人时,由于校区学生课业成绩、创新创业、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都相对偏弱,名额时有空缺。2010年,各学院符合“优标”申报条件的学生寥寥无几,推荐到学校参与答辩的3名学生在全校评比中也并不突出,那一年校区无一人获此殊荣。如今,校区符合“优标”申报条件的学生就达50余人,同学们你追我赶,奋勇争先。
不少学生开始有意识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利用学校搭建的实践创新平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各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与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其中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从2012年仅1个项目立项到2014年时立项数已超过50个,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的参与人数从2013年的600余人,到2014年突破1000人大关,再到2015年达1200余人,已占校区在校生总数的近2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外得到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专业知识应用的“实战演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近五年来,校区学子不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BIM软件建模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四川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质量也明显提升,2015年入围校级的12个项目中,就有5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6个项目获省级立项,较以往校区推荐到学校的绝大多数项目仅停留在校级立项的成绩上有了较大突破。校区近年来,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性创新创业竞赛中不断取得突破。2012至2013年间,校区在“挑战杯”大赛中逐渐起步,两年间近20个作品在 “挑战杯”大赛校级层面获奖,占全校获奖作品数近2成,并且有4个作品获得省级奖项,原城乡与建筑学院还以排名第三的团体成绩首次在全校崭露头角。 2014-2015年间,校区学子在“挑战杯”大赛中更是成绩斐然,2014年首次实现了“挑战杯”大赛的国奖“零”的突破;2015年再接再厉,在23个项目获“挑战杯”大赛校级奖励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国奖2项、省奖5项的佳绩,占全校获国奖省奖总数的1/3。 “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也刷新了“0”的记录,仅2015年一年获得该证书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校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提升。
都江堰校区用“教”与“学”做抓手,推动校区教学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如今,校区又站在新的起点,以更高标准引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为师生打造更大的梦想舞台。(通讯员: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