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课堂的主导地位还是教师的,教师要在给学生空间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学生走在正确的学习之路上。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才教学过程中,才能发现学生发现不了的美,从而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还要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情感计划和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了情感教育,激发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善于总结和发展生活中的美,在课堂上就可以为情感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美无处不在。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画,学生进行模仿,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缺少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效率低下,本应该充满趣味的美术课变成学生的放松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就是高涨的,学习时就更加主动,善于动脑,乐于实践,教学目标也很容易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心应手,这得利于学生的积极配合,相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在上课时情绪就是低落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的被动,美术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自己不去动手,不去感受,不去思考,那么美术课的效率就低下,教学目标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对美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氛围之中,去感受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的愉悦性。
三、教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和理解美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以情动情,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义正言辞、居高临下,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和教师的距离感,不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包括语言的交流和肢体行为的交流。教师在对学生贡献出自己的感情时,学生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说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感情态度,有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积极主动,不但要乐教,还要善教,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感情有很大的影响。初中美术课有的内容不是一学就会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慢一些,在课堂操作时难免会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对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多帮助,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高尚的师德,不但对学生有耐心,肯用心,在专业知识方面也不含糊,这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难免会受到父母的万般宠爱,性格上有些高傲、自负、自以为是,缺少为别人着想的意识。教师应该应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和生活中,多多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学业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就会在学习中激励自己,在生活中约束自己,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为别人着想,提升了学生的品格。
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心理,情感教育对中学生来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要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榜样作用,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