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科技厅2008年12月正式批准建设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船舶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及其污染物化学检测技术为主线,整合了学校相关的学科,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海事管理、海洋科学等相关的学科队伍和条件,形成结构合理、重点学科突出的船舶污染监测与检测信息化技术实验室体系。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溢油遥感监测技术;海上溢油的稳定同位素指纹鉴别技术;船舶压载水信息管理技术。本实验室的研究目标定位于为船舶污染的预警预报、应急预案以及损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教授担任。
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建设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实验室人员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5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奖项9项,在研项目2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实验室完成的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水上溢油遥感识别与监测技术”和“远洋船舶压载水快速检测技术”课题,研究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课题成果对我国海事主管部门溢油清污和执法、履行国际公约责任、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交通领域相关重大研究任务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是2010年7月发生于大连新港的“7.16”溢油事故中,本实验室研发的“远红外CCD一体化溢油检测系统”、“航海雷达溢油检测系统”以及“卫星遥感信息的识别与提取系统”得到了充分的实战应用,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海上溢油分布信息,为溢油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的清污计划制定和实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这些研究成果的实战应用得到了辽宁省、大连市以及交通部的充分肯定。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培养了一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研究团队。本实验室在船舶污染监测和检测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某些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人员现有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7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
实验室的建设将有效提升我国海上船舶污染事故监测与检测整体技术水平,满足实施相关应急预案的迫切需要,加强我国的履约能力,提高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促进地方经济并为国家海洋运输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