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学校初创,时为“徐州市轻化工职业学校”,企业办学,学制四年,半工半读;1965年改名为“徐州化工中等技术学校”。“文革”期间,学校于1970年停办。
1978年筹备恢复建校。1979年获省主管部门批准,恢复徐州化工中等技术学校,首个班级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学。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定名为“徐州化工学校”。1993年,学校通过合格中专办学评估,实现了办学从技工校向中等专业学校的提升。1998年成为省(部)级重点中专校。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校”,2001年选址新校区,开启了学校发展新篇章。
2002年6月,徐州化工学校独立升格,更名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2012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6月,以“优秀”等级通过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校发展跨入崭新阶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十年峥嵘岁月,徐工职院人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深入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走出了一条“德技并重、产教融合、实境育人”的现代高职院校特色之路。
五十年风雨兼程,学校精神不断光大。初始建校、恢复崛起,均时逢国家经济复苏期,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几代人正是凭着艰苦奋斗、务实进取的精气神,凝心聚力,不懈拼搏,实现了学校一次次跨越;徐工职院人秉承“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薪火相继、弘扬光大,形成了“自强、务实、协力、争先”的学校精神。
五十年奋勇争先,初创筚路蓝缕,恢复厚积薄发,升格再创辉煌,书写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1.2万人,占地1100亩,南依风景迤逦九里山,北望碧波荡漾九里湖,山水相连、底蕴深厚,务实创新的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在这里和谐相容、相得益彰,让浸润其中的莘莘学子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创新为魂 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创新是发展之源,是学校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源泉,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政行企校”合作平台。2009年6月,为构筑校企高度融合的创新及人才培养平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在徐企业为核心,102家规模以上企业参加的“校企联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事会办学机制,于2011年12月18日成立了由徐州市政府、行业协会及全国近400余家知名企业参与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理事会”。
学校理事会下设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及机电、化工、材料、信息管理四大类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等八个分委会,主要负责研究政、行、企、校合作的机制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讨论学校办学思路、发展规划,审定学校专业设置和校外实训,实习、厂中校等基地建设规划,推进中高职教一体化体系建设。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为了适应产业技术升级,学校不断创新内部管理机制,面向材料应用、生物化工、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等行业,成立了材料工程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有效促进了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行业更加紧密地对接。同时,增设了就业与校企合作处等部门,与二级学院分管就业副院长、就业辅导员共同形成了就业服务与校企合作工作体系,搭建了有利于校企共育人才的管理平台,有效推进了大行业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校创新“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打造了一支互兼互聘的“混编型”师资队伍,共同建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申报科研课题。近三年来,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以及70余家企业的238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双师”教师比例达85%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51%,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逐渐建成。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产学互动的培养模式。学校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创造性实践和创新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把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了“认知-模拟-生产-创新”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形式推进了“产学互动”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推行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