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平1983年毕业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燃机车专业,如今已经毕业31年的他成为了全路首席技师,“李桂平电力机车司机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3年5月在南宁机务段揭牌,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勤奋、努力、钻研”是李桂平总结他由一个普通的货运火车司机到铁路首席技师的三大法宝。而今作为从铁路一线员工走上技改研究岗位优秀校友的他也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大家分享。
初出茅庐 栽跟头后“重头越”
对一个成功者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奋进的催化汁。1983年由于刚参加工作,每天除了进行日常的“劳动安全”手册学习外,李桂平还要参加包括挖树坑,搬砖头等杂务劳动,李桂平对工作开始懈怠,这为他接下来犯错误埋下了种子。1987年由于在一次值乘中因打瞌睡使列车越出出站信号机造成险性事故,给段里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他也因此下岗在家待业一年。通过这次血的教训李桂平也开始清醒,他反复在心底敲打自己,不断反思。在1989年重返工作岗位后,李桂平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对自己的要求几近苛刻,在没把问题故障弄明白前他坚决不进食。在平时工作之余李桂平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把他们在工作中所碰到的事故案例和处理方法烂熟于心。后来在一次值乘中出现了列车调速时机车“大闸”无任何反应的情况,李桂平努力说服负责调度的同事采用手动放风阀站内停车,并把二端“大闸”拆下换置前端的方法,最终把故障准确无误地处理好,防止了一次机破事故的发生,工友们才开始慢慢的改变了对李桂平的看法。
偶然获机转岗 刻苦钻研投身技改
1997年南昆线正式开通,李桂平所在的机务段由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转型,当时因同事操纵不当使牵引电机两次逆电环火,造成机破其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万元,虽说事故发生在同事身上,但在李桂平心里也跟着着急和心疼。在一次值乘客运列车时李桂平把给机车加装防逆电安全保护装置的想法向领导提出,得到段上领导的高度重视,段领导鼓励他调到技术科担任技术员从事技改工作。
“我当时也没想到自己会调到技术科,但我决心到那之后不管多苦都要努力工作。”李桂平说,“刚到技术科那时,确实很困难,也才体会到技改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不但要求要有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更重要是要有丰富的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电力机车在自动化控制方面大量运用LCU微电脑单元及PIC单片机等技术的熟悉,而这是我在校所学专业从未触及的领域。”
凭着对事业的积极进取心和平时对电子制动控制技术的爱好,李桂平边工作边自学,几年来,他搜集了大量的如《PIC单片机编程》、《电气设计制图》、《电子技术》、《现代变频技术》等新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不断学习钻研,还经常与同事进行技术探讨与交流,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大家共享,也从别的同事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李桂平还利用业余时间邀请沿海公司运用段、路局安监室等兄弟单位的同事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999年,李桂平自主研发的“内、电机车通用型防逆电装置”有效解决机车牵引电机逆电惯性事故的发生,全年节约检修成本达120万元,该项目获原柳州铁路局2001年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四等奖,2002年度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从这以后,李桂平的技改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参加“SS7型电力机再生制动电路改进”,研制开发了“SS7型电力机车天窗门联锁红外线自动报警安全保护装置”、“交直流电器故障检测笔”、“KBJ-1型防打盹安全行车提示仪”等10多项新技术装备,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满载荣誉后他想对大家说
2013年5月“李桂平电力机车司机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南宁机务段揭牌,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桂平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工作室,他会和同事、新来的“小伙伴”们一起继续奋斗。
“很怀念在司机学校学习的那段日子,老师手把手教,我真的很感谢母校和老师们的培养,也很怀念那时候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李桂平提及母校很激动。
“我特别感谢段里的领导、同事和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李桂平说到此时眼中饱含深情。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不要认为我们只有大专文凭就比别人差,我们将来都会面对人生的抉择,但是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一定要认真负责,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多涉猎与专业相关的其它知识,给自己不断充电,要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机会永远青睐有头脑有准备的人,常言道360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学弟学妹们都会倍加珍惜自己的青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你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面对着要录制给在校学子视频的镜头,李桂平略有些紧张,但他的话语坚定而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