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二(9)班的池嘉禾,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亚运会青年营期间的所见所闻。
首先,请允许我对青年营活动做一简要的介绍。青年营(Youth Camp)是奥运或亚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奥林匹克旗帜下的青年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其宗旨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亚运会的“青年营”起源于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此后釜山、多哈、广州分别举办了第2、3、4届青年营。
广州亚运会的青年营于11月10日开始,11月21日结束,为期十二天。而我幸运地成为了141名营员中的一名,和来自亚洲28个国家的同龄人一起经历终身难忘的十二天。
来到青年营,最多的是新奇和激动。现场观看亚运会开幕式,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体操四项亚运赛事,参观亚运村并在亚运村运动员餐厅就餐,和陈一冰、黄金宝等体育明星合影,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有机会穿过家里的电视机,以这样近的距离接触过这一届盛会。珠江夜游;参观香江野生动物园、陈家祠、越秀公园、岭南印象园和世界第一高塔;品尝地道广州美食;观赏和参与艺术表演;体验广东科技中心科技,我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用十二天的时间,如此细致地去了解广州这一座城市。怀揣着几分好奇和几分澎湃走过上面每一个瞬间
营员间的交流是青年营不得不提的一个部分。卡塔尔的小王子一头短短的卷发,斯里兰卡的女生体态健硕,阿曼的穆大师总是一幅墨镜配着拉碴的络腮胡,印度尼西亚的阳光让DWI黝黑而浓缩,还有来自蒙古、日本、约旦、文莱、缅甸、阿联酋、叙利亚、马尔代夫,许许多多的营员,把原来地图上线条围成的国家轮廓,全部转变成了鲜活的同龄人形象。这是一个文化碰撞十二天,民族文化节上大家身着不同的服饰,跳着不同的舞蹈,吃饭的时候有清真和非清真的餐区区分,交流中,也会有开朗和含蓄的区别。然而,这也是交融的十二天,电梯口相遇时带着微笑问候对方,准备青年论坛时全组动员收集素材、开会讨论,趣味运动会的时候竭尽全力,拔河胜利后相互击掌、热情相拥。
当开幕式时我们为每一个国家的入场欢呼,当赛场上充满了不同国籍却异口同声的中国加油,当我们一起跳上舞台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摆跳动高唱营歌《欢聚青春》,一切的差异便不足以使我们产生隔阂。从五湖四海到全亚洲,语言的差异被弥合,国家间的纠葛被忘却,有的只是特定条件下最纯真的情怀。
12天的青年营,真的很短。也真的很难想象,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的情谊有多么真挚。最后一天,大巴车载着营员一拨一拨离开时,每一个人的眼圈都是红红的。那种强烈的不舍,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情。
12天的青年营,也让我受益匪浅。
参加亚运会青年营提升了我的社会认知度,扩宽了我的世界眼光。在青年营活动中,我深入感受了奥林匹克精神,领略体育活动的深刻内涵;在青年营的活动中,再一次深入了解岭以及中国的文化,提升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可;青年营汇聚了2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风格,而在青年营里也确实感受到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却更多的体会到了和谐与包容。
感受优秀的群体、妥善的组织,参加亚运青年营提升了我待人处事的综合能力。成为如此优秀的群体里的一员,如何在优秀的群体中定位自己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一方面,应表现谦和,待人大方和善;同时要积极把握机会,展示出自己的优势,争取大家的认可。而青年营活动妥善的组织工作,也给予了我许多组织、管理、协调的宝贵经验。这些,对我今后的成长和实践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青年营人才辈出,参加亚运会青年营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营员们各个身怀绝技,可谓卧虎藏龙,无论是知识才艺运动能力,还是组织管理能力,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值得我学习借鉴之处。尤其是青年论坛时的唇枪舌剑,更让我感受到他们的优异。与这些各方面才华横溢的同龄人在一起,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更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学习—成长—进步,我将努力汲取青年营中实践与收获,不断提升自己,促使自己的进步。
感谢学校给予我的这次机会,我真的,学到很多。
我也相信,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彼此最亲近最难忘的亲人。我们是彼此生命中一生的美丽!